绝不能让他们的未来也被剥夺——探访梅拉难民营

如果说生命的安全与延续是难民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那生命的光荣与希望就是难民的另一个长远课题,他们也在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实习生 黄周颖

合法签证·集体逃亡

作为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地区亲善大使,2011年3月我跟随联合国难民署中泰两国的工作人员,探访泰缅边境的梅拉难民营。

由于天气原因,我们一早从曼谷出发,驱车近八个小时,终于在傍晚到达了泰国北部边境小镇美索。

泰缅友谊大桥横跨湄伊河,联结了泰缅两国。桥头聚集了很多人,据介绍,他们都是有合法签证的缅甸人,在此等候续签。海关的铁门外,友谊大桥已关闭多日,桥上空空荡荡。

我们从桥下小路沿河向前,意外看到这样的情景:河对岸的缅甸居民正在靠胶皮轮胎摆渡过河。这时正是雨季,河水黄浊湍急,据说在旱季,人是可以徒步过河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来边境市场做小生意的,虽然这是非法的,不远处就有边警的哨岗,但边警也似乎无意遏制这边境上的蝇头买卖。

少数民族克伦族,原来就生活在湄伊河两岸,后来被国界分为泰缅两国人民。

由于无休止的内战使生存无望,缅甸贫民拉家带口,不顾地雷与炮火,集体逃亡。

泰国难民营里有一家假肢工厂,可以免费为肢残难民提供帮助。姚晨和一位等待安装假肢的难民聊天。他因踩中地雷而失去右腿,自己用竹藤给编织了一个小腿,编得非常精致,但用起来并不舒服。 (许闯/图)

初到梅拉·半个中国人

在去往难民营的路上,我不停想象难民营的样子,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