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高铁,谋定而后动

7.23甬温高铁追尾事故的灾难,让国人对高铁产生了极大的质疑。这些质疑催生了社会对高铁的大讨论。不过,这次灾难,对中国高铁来说不应该是句号,而应该是“新生”的起点。

对于事故的原因,有雷电之说。然而这种归咎于自然原因的说法,民众并不买账,更有专业人士称,此次灾难,“人祸”大于“天灾”。

在日本地震核事故灾难后,日本思想界围绕灾难原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人祸”大于“天灾”的认识形成了日本思想界的主流。追究核事故灾难的内在原因,即人为的失误,成为日本地震核事故后的主要反思对象。

一个有反思的社会才会有更好的进步。如何从技术角度去反思中国高铁的安全发展,是不可回避的课题。这种对技术安全的反思是高铁能否获得新生的“硬反思”。

除了“硬反思”, “软反思”也无可或缺。此次事故发生后,铁道部的善后处理和服务进一步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对掩埋车体的处理和回应,对停止搜救后重新获救女童的回应,对事故原因的回应,使“铁老大”在民众中的负面印象进一步被捍卫。善后的处理和回应作为一种态度,直接关系到民众对铁道部和高铁的重新认识。然而,遗憾的是,在没来得及开始“硬反思”之前,铁道部的诸多处理和回应让人对其 “软反思”的服务态度再生质疑。

“现代社会等于风险社会”的提出者乌尔里希・贝克在谈到中国时说道,中国具有一种反复实验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在西方世界没有被发现。虽然科学实验允许失败,但要把失败降到最低,追求零失败的风险率。庞大的高铁计划,作为极大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快速车轮,在今后10年内将爬满中国主要的经济圈。作为如此巨大的实验田,高铁更需要充分的准备,谋定而后动,在实验达到理想效果后再让技术离开实验室而上路。否则,上路的便是诸多活生生的生命。

 

网络编辑:休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