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去关心人民的疾苦,我当什么总理!

经人民出版社授权,《南方周末》独家刊出两篇朱镕基讲话:本文是2003年1月27日卸任时在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的部分内容。

责任编辑:姜弘 李梁 实习生 杨海泉

本文原标题为《值得纪念的五年》。2003年1月27日,朱镕基同志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这是朱镕基同志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我搞了五十多年的经济工作,我能深刻体会到我国的这种“综合征”,日子稍微刚好过一点,就搞浮夸的作风、盲目的自满、莫名其妙的折腾、无知的决策。

我非常担心的就是搞“城镇化”。现在“城镇化”已经跟盖房子连在一起了,用很便宜的价格把农民的地给剥夺了,让外国人或房地产商搬进来,又不很好地安置农民,这种搞法是很危险的。 

2003年1月27日,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 (人民出版社/供图)

我们要时时刻刻关心农民,不要轻视农民

不要以为现在形势好了,就应该去搞汽车、搞房地产、搞什么主题公园,把农民丢在一边了。

今天的会议是本届政府最后一次全体会议。过去的五年,是新中国发展史上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一是正面临着世界经济不景气,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许多国家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二是面临国内大量困难,包括1998年的特大洪水、1999年的相当大的洪水,遭受了自然灾害;又正赶上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内市场不景气、生产萎缩,造成1997年1000万职工下岗失业。回忆这五年,能够走过来,确实不易!没有想到我们不但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还利用这个机遇,极大地发展了自己。虽然不能说这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因为我们过去百分之十几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有过,但确实是历史上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时期。我们可以用一些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这五年的投资是过去几十年的两倍甚至三倍。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建设规模啊,不但改变了自然和社会的面貌,也改变了人民生活的状况。我想,这是由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同时,也由于国务院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具体落实政策,克服了重重阻力,一抓到底,政策到位,项目到位,资金到位,各种监督到位,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一,如果我们不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地实施和加强宏观调控,是不可能取得今天这个成果的。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我们集中力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整个面貌就改观了。我们并不是只集中于交通运输建设,在水利建设方面和其他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工夫和力量,这是长远的投资。这些都发挥了很大的效果,不但拉动了生产的发展,把原来萎缩的国内市场带动起来,而且支持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严格地控制信贷,主要是保证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国债项目的配套资金,没有造成全面的过热。这才使我们有可能在这五年里面,发了6600亿元国债,也贷出了两三万亿元的银行贷款,使财政收入每年都增加,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过去一年增加财政收入几百亿元,而这几年每年增加1000亿元到2000亿元。中央把这些大幅度增加的财政收入,大量地转移支付到中西部地区去,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才有今天这个局面。在这五年里,曾三次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中西部地区增加工资都是中央拿的钱。这样有利于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别,至少使这种差别没有急剧地加大。

第二,如果我们不是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解决“三农”问题,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这五年,我们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特别是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了促进农村的义务教育,中央财政帮助地方给教师发工资、搞教室危房改造。为了解决农村合作基金会、城乡信用社的问题,我们发放再贷款2000亿元,主要是还给农民。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在农村搞“费改税”,中央一年要拿出几百亿元,去年拿了250亿元,今年拿了300亿元,今后还会拿更多。帮助一亿多农民到城市里来打工,使农民增加了一大笔收入。我们要始终牢记这一点:农业是基础,要扎扎实实地去提高农民的收入。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