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工业圈地】一个人的造城记

45岁的刘大午正在干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造一座城。先通过前期的开发,吸引企业,通过产业的聚集形成人口的聚集,而人口的聚集必然带来土地的升值,他再通过开发商业和住宅用地,收回投资。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45岁的刘大午正在干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造一座城。

这座“城”位于他的家乡,中国中部的一个地级市内,占地15000亩,预计聚集人口14.4万人(占该市现有人口的十分之一),总投资达276亿。

在这之前,刘做过机票代理、视频网站,就是没正经做过地产。不过,他短暂地尝到了土地升值的甜头——十多年前,他拿过一块地,当时不过10万一亩,前几年,总价涨到了3000多万。

三年前的一天,他回老家探亲。一位熟识的官员在闲聊中提起,市里有一片地,准备搞开发,问他有没有兴趣。刘决定一试。

深入接触后,刘摸清了市政府的想法,他们需要的只是企业和税收,至于地怎么用,刘大午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于是,在找了几个合伙人后,刘开始寻找项目。

他到全国各地考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工业园、开发区,这些项目基本都由政府负责前期投资,然后再通过招商引资招徕企业,以卖地和收税的方式收回成本。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些工业园和开发区因为人口的聚集,逐渐成为了各地的新城区。这让刘颇为兴奋:自己来干政府干的事不就行了吗?

刘将他的想法概括成四个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