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尼斯,能看到中国电影导演努力的轨迹”——贾樟柯威尼斯电影节评审笔记

对于威尼斯的“中国丰年”,有人认为是“热爱中国”的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在离任前送给中国电影的一份大礼;也有人质疑,是因为“那些导演”跟马可·穆勒“私交很好”。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李倩

“我们也会有一些摄影机面对当下,但是那种迂回、那种曲折、那种改写、那种小心翼翼,显然没有办法充沛地、饱满地反映当下的生活。”

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被认为是又一个“中国年”,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许鞍华的《桃姐》、杜琪峰的《夺命金》和蔡尚君的《人山人海》四部华语片入围“竞赛单元”;徐浩峰《倭寇的踪迹》入围“地平线”单元;娄烨的《花》入围“威尼斯日”单元。

最终《人山人海》、《桃姐》分别拿下金狮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奖。

对于威尼斯的“中国丰年”,有人认为是“热爱中国”的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在离任前送给中国电影的一份大礼;也有人质疑,是因为“那些导演”跟马可·穆勒“私交很好”。

“地平线单元”主席贾樟柯要在10天内看56部电影,平均每天看4部以上长片。 (贾樟柯/供图)

贾樟柯觉得质疑非常荒唐:“不认识人,你要他一下飞机拿个地图,进了城找个旅馆,然后开始满北京地问谁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