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山寨”外交故事

一群二战援华美国老兵收到来自中国的明信片,成为美国媒体追踪的新闻人物,故事的背后是追寻历史真相的中国民间人士。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彭军淋

一群二战援华美国老兵收到来自中国的明信片,成为美国媒体追踪的新闻人物,故事的背后是追寻历史真相的中国民间人士

腾冲:延迟了62年的军礼

2011年9月14日,身着湖蓝色军礼服的美国驻华武官史达伟(DAVID R.STILWELL)将军,受邀出席了在云南腾冲举行的对中国远征军的纪念与归葬仪式。盛载忠骸的黑色骨灰罐上覆盖着崭新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军旗,这是活动的主办方专门订制的。十九位军人忠骸是前一天从缅甸经中国猴桥口岸入境的,当时中国边防官兵列队行军礼。

史达伟脚下的这块土地在六十六年前的这一天曾经站满了与中国人并肩作战的美国军人,这一天是腾冲的光复日。62年后,他是第一位重又站在此地的美国现役将军。

88岁的德克萨斯老兵邓思乐Denzler,当年和中国军人在缅北并肩作战,六十多年后他收到来自中国的印有援华美军照片的明信片,这是《休斯顿纪事报》登载的他的照片。 (邓思乐/图)

腾冲在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军队主动发起进攻并光复的第一座县城。

整个仪式进程中阴雨连绵,史达伟谢绝了为他遮雨的伞,神情肃穆地注视着从缅甸回迁的十九位中国远征军遗骸归葬腾冲国殇墓园,他行军礼的右手直至最后才缓缓垂下。

这是一次由云南“民间团体”发起的活动,虽然在中国的此类团体都有深深的官方背景,而且负责人在公开场合的出现都被秘书们精心排定等级严格的序位,比如主办这次活动的云南省侨联,它的主席就是一位实际上的厅级官员。

美国将军在从北京出发的前一天才接到主办方的正式邀请,虽然他早在二十天前就已做出了出席的决定,甚至为此改变了原定的工作行程。因为第一次的邀请邮件来自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中国学者戈叔亚,戈叔亚与我共同担任这次活动的史学顾问。“顾问”这个称谓在国内是最有讲究的。戈叔亚早早通过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先生(John Easterbrook)介绍,分别给武官和一位英国将领菲斯汀元帅的儿子写了邀请信,并把邀请之事通知了主办方。

主办方传达声音的永远是秘书,这位秘书是个通达而聪明的年轻人,他想把事情办好,却又经常夹在意见不同的几方之间,既要把意思准确地互相传递,又要精心过滤掉可能引起任何一方不快的敏感词句与超过限度的情绪,真令人同情。他告诉戈叔亚:不能邀请美国驻华武官。戈叔亚告诉他:已经邀请了,而且人家改变了原来行程,为了出席我们的仪式。

秘书回去请示领导的当口,武官又回了信:我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