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低碳应成为一种基因

她是环保生活的倡导者,她希望二十年后自己不再作为名人出现在媒体,因为那时候,人人都应该正在实践环保的生活,环保不再是一种特别的方式和概念。

她是环保生活的倡导者,她希望二十年后自己不再作为名人出现在媒体,因为那时候,人人都应该正在实践环保的生活,环保不再是一种特别的方式和概念。

从气候组织15楼的办公室望出去,是西坝河南路。从上至下远远看去,郁郁葱葱,是北京难得的一条绿荫道。

初见吴昌华女士,短发干练的她率先伸出手来,轻轻一个握手,亲切而诚挚。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中国环境报》记者。1993年,世界新闻所每年在全球选择十个年轻记者,在美国旅行采访四个半月,吴昌华被选上了。

旅行采访项目里,吴昌华走了美国的16个州、30个城市,还去过一些农村。在这期间,她拿到了马里兰大学的奖学金去学环境政策环境管理。而后她又去了世界环境资源研究所(WRI)实习,毕业便顺理成章留了下来。 WRI是一个国际顶尖的智囊机构,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知名。在WRI工作期间,吴昌华本人也成长为一名中国环境问题的专家。

2003年吴昌华回到中国,2005年她受邀进入世界第六大环境咨询公司安社国际,做了中国区总经理。

2007年春天,气候组织拿到了汇丰银行的巨额资助,重点是做中国和印度。当时气候组织只在伦敦和北美、澳洲有办公室。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气候组织的美国区负责人和吴昌华就环境问题聊了很久,对她印象深刻。因此在推荐中国区责任人的时候,他第一想到了吴昌华。气候组织CEO专程从伦敦到北京见吴昌华,和她谈了四个小时,说服她加入。气候组织内部的理念和理想打动了吴昌华,2003年,她组建了中国团队。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吴昌华领导下的中国团队先后发表了《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中国的清洁革命:低碳商机》等多份报告书,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低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作为气候组织“全球示范先行项目”的带头人,吴昌华在中国率先推动包括金融机构、企业、政府三方在内的“低碳解决方案”,加速这些解决方案在城市范围内规模化的过程。

气候专家和企业家的合作者,这两种身份的叠加也是气候组织的基因。总部设在英国、成立于2004年的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由英国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以及来自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商业精英和政府领袖倡议建立。与其他NGO不同的是,气候组织致力于推动商业界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多与企业打交道。

“这个机构是时代的产物。2007年气候组织在北京刚建立,短短四年,低碳经济已经是中国的主旋律了。从2005年的‘十一五’到现在,无论从政治意愿还是从行动上来看,中国的变化非常快。”吴昌华说,“世界上能把低碳这个事情想明白的其实没几个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除了国际因素的考虑,从政治的意愿、政策的创新、投入的机制和对低碳理念的接受来看,中国都取得较大的发展。如何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把中国的绿色转型转好,是气候组织、企业和政府的责任。”

“碳排量需要降下来,但是企业要盈利。再低碳的企业不盈利就不是一个好企业。从城市的角度也是如此,城市不可能没有经济增长而把财政都用于环保。我们就需要研究发掘如何将两者得宜地结合的这种案例。”

“气候组织成立,有一个千人计划,即认为真正影响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型人物不超过一千人。这一千人就是气候组织寻觅合作的对象,这是榜样的力量。在国内来说,中国移动、尚德、远大空调张跃、朗诗地产田明,一起去推动中国的低碳建设中,我是可以给你一系列名字的。在我们跟这些中国企业的接触中、合作和交往中,我们被深深感动,他们有理想,然后有行动,身体力行在做。如何与这些领导型企业家好好去合作,同时带动更多的企业家合作,这是我们的使命。”

气候组织团队里的人,都有环保理想,这是吴昌华的欣慰。她说:“在这个平台上的人都不只是为了有一份工作而已。在这个职业上要有梦想和理想。

“如果说二十年后你还在采访我,我还是一个社会名人,我觉得世界就没有希望了。我希望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成为大家都做的事情,它不该成为新闻。十年、二十年后应该和今天不一样,否则世界就是倒退的而不是前进的。如果要前进, 那就需要我们现在的努力,带领我团队的努力,应该是其中一部分。”

记者:你对环保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乐观吗?

吴昌华:我对中国还是乐观的。大家都意识到这个的紧迫性。有各种障碍,是要政府和我们这种机构都参与进来共同解决的。就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来说,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水平,足以解决四分之三,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手段都有了。这种情况下要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地区行业职业,障碍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这种机构和合作伙伴去理解障碍是什么,然后通过合作去把障碍解决。你如何有足够的信息技能去知道与谁合作,在某个地点去解决某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要做的。

记者:如何利用有限的生命让环保事业延续下去呢?

吴昌华:西方国家的环境运动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发起的,比如哈佛大学学生发起的世界环境日,是自下而上的运动。人类在世界上消费资源始终就会出现问题。到今天,在美国,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基因的一部分。也不能说中国人就没有环保意识,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在中国我们所说的环境意识,以一种不太相同的形式在发生。政府的势力很强很积极,法律标准也在做。我这一代人完成不了的使命,后面的人会完成的。比如我十一岁的儿子在念小学,我经常被请过去给他的同学做讲座,这就延续下去了。你要是和我儿子谈环保问题,他会说他以后要设计太阳能的车,虽然是小孩子的话,但从中你就可以看见普及的希望。这让我很振奋,他的环保意识已经在生根发芽。

记者:普通人应该怎样做到这种身体力行支持环保?

吴昌华:你要有认识,有知识,有信心。低碳生活方式应该成为基因里的一部分。比如下班关电脑,刷牙水龙头要关,随手关灯。改掉恶习。你觉得做得很小的事,其实很重要。对于企业来说,环保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好的企业应该考虑如何用最低碳绿色的产品服务与盈利。那当有一个这样的企业时,作为有意识的消费者,你就会主动去购买它的产品。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