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经济思想史?

这门课在台湾的经济系里,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小盆景,靠此业为生的教师有时还要用分数来吸引学生,既侮辱了它的“价格”,也屈辱了它的“学格”。

责任编辑:刘小磊

这是经济系学生的正常疑问。考研究生又不考这一科,出国留学时也没人要看它的成绩,就业时更没人关心你是否读过这门课。我连最新的好理论都吸收不完,怎么会有时间和心情读这些“死人的错误见解”?是的,所以这门课在台湾的经济系里,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小盆景,靠此业为生的教师有时还要用分数来吸引学生,既侮辱了它的“价格”,也屈辱了它的“学格”。甚至有教师对学生说,这门课教的都是老古董,既不能用数学表达,也不能用统计工具验证,科学性非常低,基本上是“从垃圾中制造垃圾”。以上的说法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在这个领域工作25年的亲身经历与听闻。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赖建诚

我希望替这个学科讲些稍带门面的话。先从学术市场的产品价值,来辩解这个行业并不完全是在“制造垃圾”。以亚当·斯密为例,他的全集和传记从1976年起,在牛津大学出版社重新编校印行,当初的用意是纪念《国富论》(1776)出版两百周年。这套全集在全世界的销售量这35年来相当可观,还印成各式各样的版本销售。

斯密在经济学理论上,最有名的论点之一是“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原理。它的基本意思是说:经济个体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未必会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但如果没有外在的干预,就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机制)会调和众人的利益,使个人和集体(社会)都会得到最大的利益。这种说法在经济学界传承两百多年,也成为不同学派(尤其是主张政府干预者),攻击古典自由经济学派的箭靶:天下哪有这种好事?只要自由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