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酒战

一条赤水河,两个酿酒镇。拥军、特供、白酒银行……酱香型白酒的财富神话,也与“红色文化”及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息息相关,也就是“跟着领导的口味走”。

责任编辑:张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一条赤水河,两个酿酒镇。拥军、特供、白酒银行……酱香型白酒的财富神话,以充满中国特色的方式在这里上演。

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无论出租车司机、摩托仔还是酒厂工人,俨然都成了“推销员”。他们会熟练地询问来客“付多少订金”,并主动介绍“能调出好酒的厂子”。在令人昏昏欲睡的长途客车上,每一笔可能的生意都让无处不在的“推销员”们激动起来。

这个镇上,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有三百多家酒厂,但行业内的统计数据是上千家。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作坊。

一河之隔的另一个小镇——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同样热闹,却是另一番景象:“领头羊”郎酒正在统一建设,烟囱竖起来了,七八栋大型厂房也已搭好了骨架,约40个足球场大小的新生产区已在峭壁上铺开。

美酒河石刻,石刻下方的河水是流经遵义茅台镇的赤水河。 (冯进/东方IC/图)

这两个小镇都在做同一件事:酿酒,而且是酱香型白酒(简称酱酒)。这种香味独特的白酒,近年深受市场宠爱。2010年,占白酒总产量2.5%的酱酒贡献了行业15%的销售额,利税更达行业的30%以上。而酱酒老大贵州茅台,多次提价后,一瓶两千多元却依然供不应求。

衔接川黔边界的这两个酱酒小镇的,是因当年红军“四渡赤水”而为人们所熟知的赤水河。河的两岸是悬崖峭壁,平地难寻,中间的河谷却海拔很低,被视为是“不可复制”的酱酒酿制环境。

而酱酒的火爆,也与“红色文化”及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息息相关,也就是“跟着领导的口味走”。

领导的口味

“中国有个风气,领导喝什么酒,下面也喜欢喝什么,一级一级就这样由上往下传了。”

二郎镇至今留存着大量“红色印记”。若从河对面望过来,这里清晰地分为两部分:北边是高低不一的楼房,南边则是灰白相间的旧屋。

九十余间旧屋上大多挂着“红军驻地遗址”或各军团司令部旧址的牌子,有的木板上还写有“浮桥门板”字样,乳青色的石板路已被命名为红军街。1935年春,红军四渡赤水时两次经过二郎,家家户户都曾住满红军。

茅台镇也曾是红军驻地。当地流传的故事说,当时红军部队缺医少药,就用茅台酒擦脚疗伤、消毒解乏,还在此发布了长征期间惟一一张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布告。解放后,茅台被定为“国酒”。

“这么偏僻的地方,没有红军,谁也不知道茅台和郎酒,所以我们两家跟军队都有千丝万缕联系,”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么多年来,军队和高层领导对酱酒一直有种特殊的爱好。当然除了历史原因外,也跟产品本身有关系。”

中国食品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八十多岁的白酒界专家曾祖训也表示,酱酒从酿造到出售一般需5年,最短都要4年,相比只需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