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欧洲

许多中国企业遇到的各色公司几乎都带着一个相同的标签:想进入中国市场、想找中国合作伙伴。这一桩中国与欧洲的混搭生意里,中国人想要的是技术、品牌与渠道。而欧洲人低下高傲的头,为的是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责任编辑:肖华 顾策 邓瑾

这一桩中国与欧洲的混搭生意里,中国人想要的是技术、品牌与渠道。而欧洲人低下高傲的头,为的是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到欧洲去,在欧洲的危急时刻。

2012年2月3日,国家电网3.87亿欧元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股份;1月31日,三一重工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收购世界混凝土工程机械第一品牌普茨迈斯特公司;1月10日山东重工3.74亿欧元买下豪华游艇生产商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股权……

一桩桩大并购热闹地开年,不过是中国企业并购欧洲热的延续。根据普华永道2012年1月发布的报告,2011年中国大陆企业在欧洲地区完成并购交易44件,较前一年25件上升76%。中国企业对欧直接投资达到6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倍。

希望前往欧洲寻找机会的企业如此之多,以至于爱国者董事长冯军、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汇源董事长朱新礼、中坤董事长黄怒波、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等14人发起成立爱国者国际化联盟,组织企业抱团一起向落地国家要求各种优惠条件,第一站便是欧洲。

不过,和2008年金融海啸引发的并购潮相比,再一次出手的中国买家成熟了很多。 

在欧洲的失血时刻,中国人横穿亚欧大陆,伸出了渴望已久的手。图为三一重工的混凝土输送泵车。三一是这波“抄底”欧洲的先锋,通过并购,他们得到了这一领域的高端品牌。 (CFP/图)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对能源类购并对象的兴趣持续的同时,对工业类、消费品类、高科技类的兴趣也在上升。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0年工业品和消费品的海外并购占中国海外并购的22%,2011年上升至35%。中国企业已在追求自身的技术、品牌和渠道。

此外,民营企业是对外投资增长最快的部门。普华永道企业购并合伙人路谷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些‘走出去’的民营企业特别专注与自己所在市场相关的国际企业、品牌,从公司的发展战略上考虑哪些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样的并购对象适合自己,不再盲目抄底。”

危中之机

2008年的金融海啸是促成交易的关键转折。

如果不是金融危机,三一未必有机会吞下“大象”,即使它已经暗恋了后者18年。

“大象”是普茨迈斯特在业界获得的别称。2011年12月20日,三一长沙总部会议室内,大门关闭,“大象”董事长卡尔·施莱希特告诉和他热情握手的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他的“大象”计划整体出售,三一是普茨迈斯特认定的潜在买家之一。

37天后,德国法兰克福当地政府审批通过并对外公布了三一3.24亿欧元“吞象”的消息。

(勾犇/图)

“闪婚背后其实是18年的暗恋。”龙年正月十一,整个长沙在冬雨中瑟瑟发抖,向文波在昏暗的办公室里回忆,“我们刚刚入行时,‘大象’就是混凝土行业的老大,当时提口号都是把‘大象’当奋斗目标。已经18年了,我们了解‘大象’比一些专家、报告还要全面。”

在收购“大象”之前,“不轻易碰并购”是三一的全球发展战略。“如果只是财务性投资,赚快钱,让每年的财报好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