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别报道】专题询问“破冰”两年 质询何时不再休眠

开展专题询问,是本届人大的破冰之举。作为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尽管专题询问存在着刚性不足等局限,也缺乏进一步的监督手段,但众多专题询问中,不乏促进政府改进工作的成功案例。

责任编辑:版面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参加过专题询问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说,他对应询官员回答的态度是满意的,但专题询问的效果有限。一般回答总是短平快的“已经做了”或“认真对待”,具体怎么做,没有下文。

“2010年全国的机场建设费才区区146亿,相对国家10万亿元财政收入,这点钱的收取早该取消了!”

“对国内旅客收不收确实没什么,但有部分是外国人缴纳的,收了能增加收入。”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和财政部一位副部长的对话。对话发生在2011年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次专题询问中。

要维护和树立人民代表大会的至上权威,履行好监督职权,就必须完善质询制度,强化人大代表的质询权。 (何籽/图)

开展专题询问,是本届人大的破冰之举。2010年两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人大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回答询问、答复问题。

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教育部长袁贵仁出席答复问题,此外还有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法制办等8个部委的副职领导参加。

当时刚发生甘肃校车事故等一系列交通事故。有两名委员提到,农村学校较少、布局调整,带来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做好布局调整工作。袁贵仁当场表态,会慎重对待学校撤并,不具备条件的,不予撤并。

这是本届人大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六次专题询问。“询问”和“质询”,作为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过去一直被长期闲置。

其中,“质询”是一种刚性监督,严厉程度仅次于罢免、弹劾。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地方上在上世纪末有过几次质询,全国人大尚无一例。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开专题询问之&l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