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东张西望——数字阅读的希望与挣扎

“多看”的转型探索折射了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的变迁。依托亚马逊而生,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数后尝试做电子阅读器,却很快宣告失败;转而做电子书,但代价不菲;再寄望免费电子书制作系统帮助其走上真正的平台之路……

责任编辑:张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罗敏夏

“多看”目前并不盈利,但它不着急,因为不缺钱。 (CFP/图)

依托亚马逊而生,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数后尝试做电子阅读器,却很快宣告失败;转而做电子书,并定位为“精品手工作坊”,但代价不菲;再寄望免费电子书制作系统帮助其走上真正的平台之路……“多看”的转型探索折射了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的变迁。

一本定价60元的纸质图书,其制作精良的电子版只卖6元,会有多少读者愿意埋单?

过去5个月,中国一家做数字阅读的小公司“多看科技”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在苹果公司的软件平台上挂出了17本电子书,与纸质书差价最大、制作时间最长的《公司的力量》,迄今为止销量最好。不过,也只有八千册左右。

在美国,电子书是一个走向成熟、年营收过20亿美元的大产业,行业老大“亚马逊”在2011年突破性地实现了电子书的销量超过纸书。可它的中国同行们,面临的依然是一个免费盗版唾手可得、付费习惯从零培养的尴尬环境。

尴尬的另一面是潜在的市场机会。2011年底,当当网上线了“数字馆”,而一些出版社甚至也开始在移动终端上卖电子书,一派方兴未艾之气。相比一上线就铺了几万种书的当当,目前年制作能力只有一千种的“多看”,更像个手工作坊。它曾经的试错和转型之路是小型数字阅读公司在“红海市场”拼杀的一个缩影。

试错,再试错

“多看”和“爱国者”及百度联合发布的电子阅读器“百看”5个月即宣告夭折。现在开售付费电子书,他们依然视之为一场新的试错之旅。

“多看”是一家依托亚马逊的kindle而生,后在业界小有名气的公司。Kindle是一款亚马逊专门为电子书阅读而开发的产品,其Eink墨水技术能带来最接近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

“多看”的创始人王川是中国第一批kindle用户,亚马逊电子书的成功,让他在2009年产生了二次创业的冲动。十几年前,他曾成功地开发并经营过一个卡拉OK点唱系统。

kindle始终没在中国公开发售,也因此不方便读中文。于是,2010年4月,王川发布了多看第一款产品—&mda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