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2)

1945年9月1日,得到将有东北任务之消息后,为有所准备起见,遂曾与美当局分别交换意见。财政部长文生(Frederick M Vinson),9月6日12时半会晤于财部。所谈关于中国财政经济一般问题。

一、东北接收交涉日记

张嘉璈(1945.8.23起,1946.4.20止)

东北接收交涉纪略工作开始前之准备

1945年8月23日,正值代表政府出席在加拿大开会之国际民航会议中,接王雪艇〈世杰〉〔1〕秘书长电传述蒋主席意,嘱即日归国。同时,又接张岳军〈群〉先生电,亦嘱即归。不知有何使命。9月1日,钱乙藜〈昌照〉〔2〕兄来谈,政府已内定我为东三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于9月8日乘机离美,越大西洋经Casabranca〈Casablanca〉,Cairo ,Karachi而Calcutta。见报始知已发表为长春铁路理事长,兼东北经济委员之主任委员。9月14日抵重庆。15日,蒋主席约午饭,告以未经同意即发表任命,使我十分为难。渠云:此席责任重大,不易得适宜人选,劝我担任。答以容予考虑,随即缮具节略,陈述接收东北后之经济政策,经济委员会组织大纲,并个人只担任接收完毕为度。于9月19日送呈主席。30日蒋主席约午饭,一再申明暂时担任接收,接收后,请另选贤能。

9月1日,得到将有东北任务之消息后,为有所准备起见,遂曾与美当局分别交换意见。财政部长文生(Frederick M Vinson),9月6日12时半会晤于财部。所谈关于中国财政经济一般问题。大致谓:“美国今后旨在维持世界之安定与繁荣,希望各国共同作此贡献。美国对于友邦极愿帮助,唯目前限于政治环境,自身用途浩繁,一切均须通过国会,盼中国政治早日安定。”询及中国今后情形,当答以:(一)通货之整理。(二)经济建设。(三)对外建立良好经济关系。更答云:“最要,仍是通货整理。若通货不整理,一切经济生活无法恢复正常。至经济建设,当使逐步滋长,不可如草菇式之蔓长。”最后,告以我此后担承何种工作尚不可知,恐须时来请教。文答云:“愿随时可以帮助。”

商业部长华莱斯(Henry A Wallace),9月5日上午9时半晤于商业部。询其对于东北问题有何意见?华云:“此次中国签订之中苏条约,其精神与本人在重庆时面告蒋主席者,及十三个月前罗斯福总统所告蒋主席者,无甚出入。而最重要者,为如何使农民得到农业技术上之帮助,维持其生活水准,且进而提高之,则东北民众自当诚心归向中央。否则,将如外蒙人民,因得苏联之种种帮助,而渐渐倾向于苏联。一言以蔽之,今后东北之能否原璧归赵,系乎中央对东北一切行政设施是否妥善与明智。”

国务部次长阿契孙(Dean Acheson),9月6日下午4时晤于国务部,有主管经济者Thorp,assistant to〈?〉under Secretary Clayton及Summer,Economic Adviser等在座。我提议美政府在东北恢复领馆时,可否派农业、工业、财政专家各一人,以便随时商取意见?渠深为谅解。嗣单独与Thorp谈,渠深以东北工业隶属资源委员会为虑。因如此,东北工业变成国营,与美国私人企业政策相背,难以吸收外资,希望中央予以注意。并询及我方与苏联有无合办工业成约。


作者:[日]伊原泽周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务部远东司长Carter Vincent,9月4日下午4时晤于国务部。我首询其美国是否视东北为苏联之势力范围?渠答云:“渠曾参加波茨坦会议,知绝无任何默许。美方既不视作苏联势力范围,亦不视作美国势力范围。希望中央对于东北之一切经济法令及措施,顾到当地情形。遇于必须特殊之处,不妨稍予特殊,但不可形同分离;既统一之中,留有伸缩余地。特殊之下,避免分立痕迹。”并云:美国在东北领馆,不久即将设置。

财政部助理次长怀特(Harry D White),9月5日下午3时晤于财政部,询其对于东北币制问题之意见,渠答云:“假使满州〈洲,下同〉通用币较法币为高,唯有暂时使用通用币,俟中国币制改革再行收回旧币。但通用币与法币之间,须定一比价,而比价须比较稍低。例如假定满币一元值法币五十元,应定为二十五元对一。至日人存款,须一律冻结,同时不使贸易中断。至中国之币制问题最要之点,在乎解决共产党之纠纷。盖以内乱不中止,物资不能畅通,外资不能输入,而币值无法安定。”

财政部币制专家弗立门(Irving Friedman),渠研究中国金融,因同时访谈。渠云:“若中国严格实行外汇管理,则今日所存外汇数已不少,当可周转。若欲放松外汇管理,则必须先求国际收支平衡。同时改善中国税制,以求预算不使过于短绌。”

农业部次长赫特孙(Hudson)与对外合作处处长摩尔(Moore),9月6日下午2时45分晤于农部。先询赫君,农部能否派一专家附于美领馆,以便可以遇有农业问题,可随时非正式商取意见?赫答以难于同时担任领馆职务与中国顾问,唯摩君竭力赞成,谓中南美有此先例。

商业部远东部主任马荣(Charles Moore,Chief of Far Eastern Unit),9月4日晨10时晤于商业部。马云:“东北实业应归民营,否则与美传统政策相背。”当询其美国是否继续主张门户开放?马云:“当然,美国商家在战前已有之,东北事业必仍回去。恢复至美国在东北之长期投资,须视将来中国之经济政策与有无保障为断。”又云:“满州农产丰富,如某种产品难以出口,可加工制造,觅求市场。”

进出口银行总理泰拉(Wayne Taylor),9月5日上午十一时晤于银行。询其对于东北之贷款方针,渠云:“第一条件为借款本息,还款外汇之保障。第二为计划之合理。第三必须有保证机关。中国银行在美有分行,应由该行出面保证。”

9月14日抵达重庆后,即向外交当局探询中苏友好条约〔3〕签订后,当局有无与苏联讨论具体接收程序,乃知仅对于苏方撤兵及我军接防问题有交换文件。而对于我军如何进入东北,行政人员如何接收政权,及经济事业如何移交,并无协定。良以我政府认为我军队到达东北,一切可迎刃而解。查9月间,吾外部曾接苏驻中国大使交来备忘录声明:一、苏联统帅部业已开始将苏联军队自东三省部分撤退。二、苏军主力将于本年10月下半自东三省开始撤退,以便于本年11月底撤退完毕。三、 苏联政府已派马林诺夫斯基〈Rodion Malinovsky〉元帅为全权代表,进行关于苏军自东三省撤退问题之谈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预备于本年10月10日至15日,与中国统帅部关于该项问题适当派定之全权代表等在长春会晤。外部即以中国政府已派熊式辉将军为军委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即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复告苏大使。10月3日外部甘次长又告苏大使:熊主任可于本月10日左右到长春,并请苏联军队俟我方军队到达东三省接防时,逐步撤退。〈附件一〉〈所谓附件,并未与原件《日记》收存一处。〉

自9月19日送呈蒋主席节略后,至10月10日离渝赴东北,此三星期中,曾有二次政务、经济两委员会联席会议。一为9月22日,一为9月28日,均讨论接收办法,而从未闻外交当局对于苏联如何交还政权,如何交还占领之经济事业有何指示。大致我外交当局及熊主任认为苏方撤兵绝无问题,而对于苏大使节略中,关于苏军自东三省撤退问题之谈〈判〉一语,未加深切〈检〉讨,我对于已往〈中〉苏交涉不甚了〈解〉,仅由以下各人谈话中得到若干暗示。

沈成章先生谈话……沈曾参加莫斯科中苏条约会议。9月25日往访,渠告中苏条约讨论时,吾方首席代表亟求会议成功,于各项细节均未细密研究。尤其对于外蒙境界线之如何划分,毫无准备提示意见。

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Petrov)谈话……9月25日熊行营主任天翼宴请彼大使相识后,次日,下午3时往访,谈一时许。渠告我:“自9月24日起,驻东北苏军司令部已发行军用券,因宋子文院长在苏讨论中苏条约时,史太林曾提议请中国政府担任占领军军费,宋拒绝,不得已采取此办法。至军用券与法币比价如何规定,正与我财政部磋商中。”闻此,使我发生疑问,苏军是否即时撤退?设我方一到即可接收,为时不过二三星期,何必发行军用券?因向外交部查询。由外交部将原由备节略送来,大致谓:“本年8月9日,驻苏傅大使电告云:‘据苏外部面告,苏军进入东三省已有三星期,食用粮草,在在需款。现苏政府饬由在三省之红军司令部,发行中国之币券,式样与颜色同法币稍异,其数足敷红军三月之需。将来由华方收回,在日本赔款内支付。’等语。当经报奉委座核可,并电傅大使通知苏外部,将现准备发行数量告知我方。9月1日,本部王部长亦面告苏大使。9月15日,傅大使电告:苏政府已派驻华大使彼得罗夫为全权代表,与我政府商订关于中苏维持中国境内红军费用办法协定。同日苏联大使馆参事米克拉金夫斯基〈Miklashevsky〉来部,面交苏方所拟财政协定草案。签奉主席派财政部俞部长代表与苏方商谈。”(附件二)如是,既有足敷红军三月之需一语,我始觉放心。

同日谈话中,彼大使又提及:“按照中苏条约关于长春铁路合办章程,应在条约签字后一个月内,各派代表三人会同讨论,于三个月内呈请两方政府核定。至长春铁路各项财产,何种应归合办公司所有,亦应同样各派代表三人讨论,在三个月决定呈请两政府核定。两委员会均须在重庆举行,望中国方面照约履行。”又云:“长春铁路理事长关系政治经济,责任重大,希望阁下大有成就。”照第〈彼〉末段谈话语气,苏联视长春铁路理事长犹如日本时代之满铁总裁。中国与苏联对于东北之一切政治经济关系,寄托于理事长一人身上。而苏联视今后之东北,犹如满州国以前日人之视东三省,并非一经接收,即可收回东北。

外交特派员蒋经国先生谈话……9月30日下午5时,蒋特派员来谈:长春铁路中苏合办,为期订明三十年,但何尝不可在未到期以前提早收回,视我方之能否善于应付。至东北工业之今后发展,应从全国工业着眼,不可东北独立设计。经国兄曾参加中苏条约会议,推其语气,似重视今后之中苏关系。

东北币制问题之决定:因苏军既已发行军用票,其票值必与法币有差别。而东北经济财政情形,势必异于关内。在中央对于法币未有整理办法以前,东北发行宜暂独立。9月29日,与财政部俞鸿钧商议,得其同意。10月7日,与行政院长宋子文会议,亦予同意。决定单独发行一种货币,与目下东北流通之货币并行使用。

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及长春铁路理监事会人选之决定:10月7日见蒋主席,将指定人选报告,得其核准。何廉(经济部代表),凌鸿勋(交通部代表),钱天鹤(农林部代表),庞松舟(粮食部代表),霍亚民(四联总处代表),张振鹭,齐世英,王家桢,马毅(东北籍代表)。

以上经济委员会委员。

刘哲,刘泽荣,黄伯樵。

以上长春铁路理事会理事。

莫德惠,长春铁路监事会副监事长。

高纶瑾,裘维莹,监事会监事。一面访求经济委员会各处长人选,因中央正在复员,东北接收,前途尚未明朗,故颇不易。

抵达长春时,处境之尴尬:10月10日由重庆动身赴长春,飞机9时启飞。同行者有:行营熊主任天翼,蒋外交特派员经国,行营政治委员会莫委员德惠。下午3时抵北平,留平二晚。12日晨10时半离平,下午3时飞抵长春。抵长时,自机俯视机场,充满苏军将领与兵士,中国人寥寥数人。代表马林诺夫斯基(占领军总司令)来接者,为巴佛洛夫斯基中将(总司令部副参谋长)。我与熊主任宿在前伪满大臣丁修之住宅,作为临时办公地点。厨子、卫队,均系苏军司令部所派。长春市长曹肇元及公安局长,均系苏军最近委派,自不易自由行动。亦不知如何与当地工商界及经济事业机关人员接触,如同身在异国。次则法币不能使用;抵达长春后,方知原有之中交两行,已为苏军命令停业。行营手无分文,一切支用,无由取给。行营董副参谋长彦平〔4〕,虽负有为行营进驻长春,预作一切必要部署之任务,但渠仅于三日前到达长春,自不及以长春最近实况报告中央。中央有关各部,尤其外交部,对于此类接收失地之大政,尚缺乏经验,不能于事前缜密准备,致接收人员遭遇如此尴尬环境。

【注释】

1〕王世杰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省崇阳人。1891年3月10日生。1903年湖北优级师范毕业后,入天津北洋大学。1913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1917年毕业后赴法国,入巴黎大学研究,1920年获博士学位。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办杂志《现代评论》。1927年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1929年3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1933年4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1939年至1942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1945年7月任外交部部长。1948年3月,当选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1月,与胡适等在香港创办《自由中国》半月刊。后由港赴台。1950年3月,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1962年4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81年4月21日,病逝于台北。著有《中国宪法》、《中国奴婢制度》等。

〔2〕钱昌照

钱昌照(1899—1988),字乙藜,江苏省常熟人。早年,赴英留学,入伦敦大学学习经济,后入牛津大学继续研究。回国后,于1928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40年,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6年,任行政院资源委员会委员长。次年,任国防部国防科学委员会委员。1949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1988年10月,病逝于北京。

〔3〕中苏友好条约

1945年8月14日,重庆国民政府派外交部部长王世杰赴莫斯科,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V M Molotov)就对日作战后中苏两国关系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该约计有八条,综合其概要,约定两国互相以军事、经济等援助,直至日本正式投降为止,有效期三十年。该约另附〈照会〉两件,其主要内容:苏联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并重申尊重中国在东三省主权及领土完整。“外蒙”如经公民投票证实其独立要求,中国当承认之。另外议定:一、中苏共同经营中国长春铁路(见《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二、中苏共同使用中国大连及旅顺两港(见《关于大连之协定》及《关于旅顺口之协定》)。三、苏军入东北后,在收复地区内,中国可派员前往建立行政机构,并派军事代表与苏方磋商苏军撤退后之接防问题。四、苏军预定最迟于三个月内由东北撤退归国。

〔4〕董彦平

董彦平(1896—1976),原名芝芳,后改为彦平,字佩青。吉林省洮安人。1918年赴日本 ,入东京明治大学。回国后,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学堂。1927年,再赴日本,入陆军大学。1930年毕业。返国后,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秘书。1937年,任第四十九军副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1945年8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副参谋长,兼任驻苏联军事代表团团长。1946年冬,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任东北安东省主席。1949年,赴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务顾问,中华学术院东北研究所所长。1976年11月5日,病逝于台北。

网络编辑:谢小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