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背后的商业逻辑

对于中国火爆的摩天楼竞赛背后的真实商业逻辑,一位参与前期拿地工作的内部人士解释得更为直接:“就像中国的大多数五星级酒店都不赚钱,开发商都是为了周边配套的写字楼或者公寓,摩天大楼修建者的目的,通通不在摩天大楼本身。”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罗敏夏

2011年9月2日,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核心绿地中心效果图。 (倚天/东方IC/图)

建摩天大楼是面子上贴金、里子上拉动地方经济的好事。但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果真是划得来的生意吗?

因为外形酷似秋裤,在这个秋凉刚至的季节里,苏州一幢预计能盖到三百多米的摩天大楼“东方之门”火了。

揶揄够了它的外形,人们随即发现,“秋裤楼”更大的尴尬,还是那不甚理想的投资回报。自从2011年下半年取得预售许可证至今,其中一条“裤腿”的酒店式公寓是卖出去了四成,但另一条“裤腿”的341套豪宅连零头都没有售出。

这块9年前拿下、当年的地标式建筑,除了跟同行们一样要应对越来越严厉的地产宏观调控,还要眼睁睁地看着邻近的新地标抢走它的光芒——新开工的“苏州中心广场”项目,除了两幢分别为500米和450米的超高摩天大楼,还搭配了7栋高层住宅和一所大型购物中心。

这正是过去几年中国摩天大楼发展的一个典型城市样本:更高,更多。

为什么要建摩天大楼?

过去几年中国究竟冒出了多少座摩天大楼?摩天城市网主编吴程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果按照“152米”这个美国标准来统计,在建的就有两百多座,相当于美国在过去一百多年建成的总数,未来5年将会落成800座。摩天城市网是由一群摩天大楼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一家民间研究机构。

中国城市对摩天大楼的偏爱,从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报道中即可窥见——人口不足100万的西南边陲小城广西防城港,打算兴建一座高达528米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这甚至超过了当今中国的第一高“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