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23)

2008年7月,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在春雷造船厂旧址上建成并开馆。同年12月,中国乡镇企业高峰论坛在无锡市锡山区举行。原无锡县经委办公室主任沈云福也参加了这次论坛,他将其视作对中国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盖棺定论”。至此,统计数据显示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GDP的28%。

第二部 跨一只脚进城(1984—1988)

第一组样本 农民造城办厂,离土不离乡

第二篇 江苏无锡:先上田再上班(2)

“四千四万”闯天下

1986年春节刚过,20岁的邓锡峰被荧幕厂厂长推荐到同镇的涂料厂跑供销。七八十人的涂料厂,供销员仅仅5个人,邓锡峰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

上世纪80年代,供销员的“标准配置”是一个黄书包和一个搪瓷缸,书包里塞满几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和榨菜,搪瓷缸则用来喝水和泡方便面。邓锡峰记得他第一年跑供销的出差伙食补贴才1块2毛钱一天,根本吃不起火车上两三块钱一份的盒饭,只能买无锡当地产的“中翠”牌方便面。

那时,供销员一年工资才1000元左右,出差一般要带500到1000元。为确保这样一笔“巨款”的安全,供销员们有的把钱藏在内裤里,有的卷在脚踝上,再用袜子、棉裤包起来。“当时只有最大面值十元的钞票,包在脚上一大堆,但很安全。”邓锡峰曾经三次遇到小混混搜身,但没有一次被搜到身上隐藏的“巨款”。

一年之中,供销员有两三百天都在外奔波,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后人总结无锡乡镇企业创业者“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