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时刻之二】 多哈一周:讨价还价,没完没了

过去的一周,来自各国的气候谈判代表齐聚多哈,开始了漫长的谈判拉锯战,雪片一样的文案会在第二周如期降临。这些写在纸上的字句,每一笔增删背后都是一场激战。不过,和历届气候谈判一样,所有的难题打包留给了刚刚飞抵多哈的各国部长们。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周琼媛 陈佩

气候谈判会场内代表们争执不下、丝毫不让步,会场外环保组织呼吁立刻行动抵制全球变暖。 (KARIM JAAFAR/东方IC/图)

过去的一周,来自各国的气候谈判代表齐聚多哈,开始了漫长的谈判拉锯战,不过,和历届气候谈判一样,所有的难题打包留给了刚刚飞抵多哈的各国部长们。

多哈气候谈判进入第二周。

本周一,2012年12月3日,一天之内,京都议定书(KP)、长期合作行动组(LCA)和德班增强平台(ADP)三个谈判轨道下的三份文本陆续新鲜出炉。

偌大的会场上,此时多了些步履匆匆、拖着行李箱奔走在不同会议室之间的人。他们的箱子里装的不是行李,而是在谈判中不断被修改更新的各种文案。

和一周前代表们一个双肩包的轻松相比,第二周的谈判如果没有准备行李箱则是个灾难——雪片一样的文案会在第二周如期降临。这些写在纸上的字句,每一笔增删背后都是一场激战。

在目前的时间点上,这些远没定型的文本草案甚至非正式记录的出炉,除了将难题打包留给飞抵多哈的各国部长们,还将引发新一轮的愤怒、口水。

三轨道文本有得有失

最先出炉的是长期合作行动(LCA)主席文本。

当地时间周一(12月3日)凌晨,这份期待已久的文本一经公布,便引来发展中国家一片嘘声。资金、技术、适应和能力建设,发展中国家关心的核心问题“一样都没有”。

“第一个主席文案反映出,发达国家对主席施加了很多压力,包括质疑主席文本的合法性。”中国代表团一位资深谈判代表评价。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因涵盖资金、技术等核心问题,上周曾谈判的一个LCA文本,遭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狙击,截至发稿时的最新版本索性走上另一个极端——核心问题一律空白待定。

当天,京都议定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