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石宗源

回顾石宗源主政一方的岁月,他在两个关键之处突破了既有模式:处理敏感群体性事件和地方发展之路。相较于前者备受民间赞誉,后者至今在地方上受到争议。处理瓮安事件时,石宗源一方面担心事情处理不好,另一方面又担心对官员批评过度,触动官场,会在同僚中授人以柄。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石宗源在基层调研时给当地群众点烟。或许是因为自己是苦孩子出身,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的,石宗源待人和善,没有架子,这是许多人接触他后的共同印象。 (南方周末特约摄影记者 白荧/图)

石宗源个性很强,对个人原则决不放弃。这在甘肃、北京和贵州,都是熟悉石宗源者的共识。

处理瓮安事件时,石宗源一方面担心事情处理不好,另一方面又担心对官员批评过度,触动官场,会在同僚中授人以柄。

政声人去后。当石宗源于2013年3月28日凌晨4时因病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传出,对这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们更多记住了他原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身份。

这多半要归因于2008年发生在奥运会前、震动中外的瓮安事件。当时,石宗源第一时间亲赴现场,三次向当地民众道歉,摒弃高压和封锁的惯常维稳思维,对整个事件的处置为舆论所称道。

自此,石宗源以开明之姿态被人们铭记,但在贵州地方政坛,他的标签却是“另类”二字。究其原因,在于石宗源罕见地推行“保住青山绿水”的政绩观,抑制了地方发展的GDP冲动。这一做法,在以“欠发达、欠开发”为基本省情的贵州,并不为一些地方干部所认同。

2010年8月,石宗源与时任贵州省长林树森双双去职。两年半后,他因肺癌溘然长逝,终年66岁。回顾石宗源主政一方的岁月,他在两个关键之处突破了既有模式:处理敏感群体性事件和地方发展之路。相较于前者备受民间赞誉,后者至今在地方上受到争议。

对个人原则决不放弃

“老石这个人,如今是很难得的。”

石宗源去世时,民间最多的悼念声来自甘肃。那里是他事实上的故乡,他日后的经历无不带有甘肃的印迹。在官方履历上,石宗源生于1946年7月,祖籍河北保定。没有提到的是,他9岁就到了甘肃生活。

石宗源后来对友人回忆,他实则幼时生活在四川雅安,在弟兄5人中排行老大。那时家境不好,小小年纪还要给家里捡拾煤渣。后来父母养不动太多子女,他在9岁那年就投奔了在兰州的舅舅。此后在甘肃,石宗源求学、工作、成家、入仕,一待就是四十多年。

18岁那年,石宗源考入了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就在甘肃和政县委党校教书。那时的县党校并不如现在正规,石宗源只是偶尔培训一下乡村干部。他的工作能力和口碑在当地都很好,又是当时少有的大学生,以至1981年他在没有组织提名的情况下,被当地几名人大代表联名举荐为副县长。

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总监马进祥是石宗源的至交好友。两人同为西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