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环保路,“天道曲如弓”专访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

83岁的曲格平是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卸任后,他将不能说、不便说、不该说的话,付诸铅字,留待历史。偶尔忍无可忍,才溢于言表,比如痛心于北京的灰霾,“不适合人类居住”,比如惊诧于掺水的统计数字,“要了环保工作的命”。有人说他很悲观,他辩驳:“我提意见、提批评是希望把那些不足之处,改过来。”

责任编辑:何海宁 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四十之惑(上):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环保元年。至今,年届四十,中国的环保形势可谓四十正惑,严峻依旧。南方周末约访原国家环保局(即现在的环保部)和台湾环保署(将于2013年6月13日刊登)创始官员,追问今昔,细陈得失。

曲格平。 (CFP/图)

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哪个国家面临着这么严重的环境污染。

依法治国要找到突破口,我认为可以先从环境保护开始。

不惩治腐败要亡党亡国,不消除环境污染,不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要亡党亡国。

我们的指导方针是领先的,但发展还是在“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上走过来的。

人治不是说不能做事,可是成功几率太低了,是不稳固的、危险的治国之策。

对NGO不应限制,应该鼓励发展,特别鼓励他们的批评和建议。

“人得要做点事,否则老了回顾会感到活得没价值。我现在回顾,就感到很苦恼,因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太多、太大。”

83岁的曲格平是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卸任后,他将不能说、不便说、不该说的话,付诸铅字,留待历史。偶尔忍无可忍,才溢于言表,比如痛心于北京的灰霾,“不适合人类居住”,比如惊诧于掺水的统计数字,“要了环保工作的命”。

有人说他很悲观,他辩驳:“我提意见、提批评是希望把那些不足之处,改过来。”

1970年代,身在国务院的曲格平被安排分管“公害”问题,“没想到一项临时性的分工,竟成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那时候,动乱的中国认为环境污染是西方世界的不治之症,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产生环境污染。1972年,中国意外派团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曲格平透过镜子,猛然看到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此后数年,他先后担任了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任代表、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和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他任内参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试行),并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推动了环境保护列为国家基本国策,确立了“谁污染谁治理”等八项环境制度。随后,又亲身建立起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年过八旬后,老人感叹“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2013年春天,他赴香港参加“中国环境保护40年”学术论坛,痛陈“我们是否注定无法解决好发展和环境的矛盾”。

他生活上已不免吃力,忘了喝水,忘了吃药,眼镜摘下放在手边,却楼上楼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