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满意的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从野蛮生长到全面严格管制,二十年来,北京出租车市场上,政府越来越忙,市场却越来越糟糕,打车难积重难返。如何一步步走到政府、公司、司机、消费者都不满意的奇怪境地?市场如何管好而不是管死?值得各方深思。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石晓霞 张明萌 金渡江

二十年来,北京出租车市场,一步步走到了任何一方都不满意的奇怪境地。 (CFP/图)

从野蛮生长到全面严格管制,二十年来,北京出租车市场上,政府越来越忙,市场却越来越糟糕,打车难积重难返。

如何一步步走到政府、公司、司机、消费者都不满意的奇怪境地?市场如何管好而不是管死?值得各方深思。

2013年5月23日,北京市召开出租车调价听证会,会上讨论了两套不同幅度的涨价方案——包括提高起步价、费率以及堵车时的等候价。

与2006年出租车调价听证会相比,这次氛围“和谐”。23位与会代表,只有一位消费者代表投了反对票,认为不应该由消费者为司机待遇提高埋单,而应该降低司机上缴给出租车公司的“份子钱”。

听证会上的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出租司机月收入约4500元,2006-2012年出租车驾驶员收入年增长5%,双双低于社平工资及其增幅。而本次提价的全部收入增加,都归司机。显然,政府希望通过涨价提高出租车司机的出车积极性,从而缓解打车难这一北京交通的老大难问题。

涨价能否解决问题?

听证会后,南方周末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北京“的哥”都不乐观,更希望降份子钱。

出租车公司也不满意。“这次调价对企业的问题一点没解决。”一家拥有两百多辆车的出租车公司总经理韩进说。据他所知,这次听证方案最初有些“对公司更有利”的内容后来被取消了,比如允许公司用燃油补贴缴纳补充养老保险,放开双班车限制(目前该公司仅三分之一车辆为双班车)等。

“二十年来,出租车公司的利润率一直在下降。”韩进说,“照目前社保缴纳水平每年10%的涨幅,不出三年,公司平均利润率将降为零。”

一次令各方失望的听证会,符合北京出租车行业的一贯特征。长久以来,这个市场里的四方——消费者、司机、出租车公司和政府主管部门两两之间都有矛盾,分歧巨大。

他们似乎都很憋屈:消费者怨声载道;司机不满收入低、工作苦;背负骂名的出租车公司委屈地晒“微利”;政府一年掏出7.2亿元补贴这个行业,却被指责失职与制度设计不当。

二十年来,北京出租车市场,如何一步步走到了市场任何一方都不满意的奇怪境地?

“要理解北京出租车市场,要观察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一位长期研究出租车行业的学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个市场的状态虽然奇怪,但总体上是一双有形之手在塑造它。”

从野蛮生长到全面管制

政府开出了管制的药方,而且一下就是猛药。

作为北京出租车市场最早一批创业者,韩进全程见证了这一行业二十年风雨沉浮,这一历程可以概括为政府从放开到对该行业进行全面管制的过程。

1991年之前,北京出租车市场几乎被两百多家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垄断,1990年北京出租车不足15000辆,出租车个体户只有22个,“街上跑的只有蓝鸟、皇冠、尼桑等几款高档出租车,大多用来接送外宾,普通老百姓打不起也打不着车。”韩进说。

出租车太少,使1990年北京亚运会略显尴尬,事后时任市领导发话,要做到一招手,就有五辆出租车到跟前。

“一招手就有五辆车”,成为北京当时出租车改革一句让人耳熟能详的目标。1991年,北京市为解决打车难等“社会五难”,欢迎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出租车市场,任何人只要找到局级挂靠单位——“盖个公章”,就可以开办出租车公司,政府免费发放运营牌照。

在金融系统任处级干部的韩进也辞去公务员职务,借钱买了几十辆“面的”和夏利,下海办起了自己的出租车公司,每年给挂靠单位缴挂靠费2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