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荒的钱为什么慌了中国银行业“6月危机”始末

一场银行间“钱荒”,其实更像央行掌控中的一次压力测试。市场的过激反应,是人们对经济增速乏力、以往增长模式走到尽头的担忧的集中体现。而此次央行的态度变化,既给了那些不守规矩的银行一个警告,又向市场发出了逼迫中国经济转型的强烈信号。南方周末本期专题,详解这场“钱荒”闹剧。

责任编辑: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石晓霞 张明萌

银行业事件的三波冲击,在未来还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 (CFP/图)

编者按

一场银行间“钱荒”,其实更像央行掌控中的一次压力测试。

市场的过激反应,是人们对经济增速乏力、以往增长模式走到尽头的担忧的集中体现。而此次央行的态度变化,既给了那些不守规矩的银行一个警告,又向市场发出了逼迫中国经济转型的强烈信号。

南方周末本期专题,详解这场“钱荒”闹剧的来龙去脉,以及其间展现的中国经济深层次隐忧。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银行间兑付“危机”,更像是央行掌控下的压力测试。

央行突然发布的一则消息令A股上演惊天大逆转。

2013年6月25日,A股早市低开,截至中午收盘,沪指跌破1900点,跌幅超过5%,深成指跌超7%。就当市场一片哀鸿之际,14点半,在上海召开的陆家嘴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凌涛表示:“下一步,将会继续密切监测银行体流动性的变化,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的供需形势,灵活调节流动性管理,并加强与市场机构的沟通,稳定预期,引导市场利率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

这是本周中国的银行们集体陷入“钱荒”恐慌以来,一直没有出手的央行第一次表示出态度松动。

“央妈”的变化,无疑为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市场强力反弹,沪指很快收复1900点,深成指跌幅也迅速收窄。

18点23分,央行又在网站发表文章,强调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而且说明央行已经向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了支持。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央行的这次表态是为了避免市场恐慌情绪的进一步蔓延而做的一次有所保留的表态,这不是无限度的要放开流动性。”

银行从银行借“高利贷”

没有人在出钱,就很恐慌,只能不计成本在借钱。

这场史无前例的中国银行间流动性危机,6月20日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这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大涨578.4个基点至13.44%,创下自2006年运行以来的历史纪录。

银行间拆借利率反映的是银行间资金的流动情况,在成熟的金融市场这一指标被作为市场的基准利率。可资对比的是,即便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最高也仅为6.88%。

Shibor飙升迅速引发国际关注。当天正在伦敦路演的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回忆,国际投资者担心的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会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

市场的实际交易更为惨烈,6月20日的银行间市场被恐慌笼罩。上午9点一开盘,隔夜回购利率就跳升至10%,前一天这个数字的加权值还只是7.87%。据一家城商行的银行间交易员回忆,这天一开盘就发现“大行全部不出钱”,“市场上想要融资的机构发现没有人在出钱,就很恐慌,不计成本在借钱”。

这一天,建设银行一家省级分行也出手借钱。总行要求,拆借利率以Shibor上浮250个基点为限。当天该分行从资金相对宽裕的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社借到了资金。“借得不多,它们的资金也都去做国债逆回购了。”该分行一位机构部人士说。

纪录随后在盘中不断被刷新。有银行间交易员事后记录下这场“六廿惨案”:早盘各行不惜代价以10%以上利率吸收存款;托管行因为回购利率离谱不敢做清算,导致午盘后交易单据大量堆积。央票8%;短端短融16%;好多债一天跌一块钱……“资金没这么贵过,债没这么跌过。”

历史纪录最终被以惊人的数据刷新。银行间隔夜回购最高成交利率创纪录地达到30%,7天回购利率最高则达28%,被市场称为“银行间的高利贷”。据一位银行间交易员回忆称,6月20日下午就做了一笔利率25%的隔夜质押式回购,总额2亿元。

6月23日,工商银行在公告的系统网络升级时间之后,还是迟迟无法正常使用。全球最大的这家银行,拥有近3亿客户,这让市场充满了疑虑与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