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观察”系列报道】巴曙松:金融改革推进难度小于1997-1998年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有部分海外研究者对中国当前金融改革过于悲观,但他觉得再往前推进一步,难度不会比1997、1998年那时候更大。原因在于现在经济总量这么大,经济体系相对比较健康,调控体系也大为完善,而且决策能力比那时提高许多。

责任编辑:舒眉 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石晓霞

编者按:新一届政府上任至今,已逾百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情势,新一届政府亮出了一系列“踩刹车、转方向”的措施,让新一届政府的执政思路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2013年3月,南方周末在新总理的首次记者会后,提出“李克强经济学”一词,并将此归纳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的轨道。”

这个充满民间期待的新名词,最近成为海内外热议的话题。

英国投资公司巴克莱资本新近的一份报告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政策框架关键点有三个——无刺激、去杠杆和结构改革。

尽管对新一届政府的执政思路依然众说纷纭,但根据南方周末记者的多方了解和核实,新一届政府的确在部署多项改革,而金融领域的利益调整已经开始,大量措施也将密集出台。

眼下,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尚有三个月左右,按照惯例,这次会议一般会确立并通过新的经济政策走向,这也是观察新一届政府执政思路的关键节点。

“无论怎样,这次全会总会成为一个分水岭。”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中国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弗·K·约翰逊(Christopher K.Johnson)表示,“会议要么会表明改革的方向,要么会显示党内停滞的程度。”

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全球智库峰会上说,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改革的制度变迁的新季度,7、8、9月,可能还要到第四季度的10月份,将会出现一系列改革的动作和信号,“到那个时候,全世界对中国经济的解读将会有所不同”。

自本期开始,南方周末经济板块推出系列报道“新政观察”,详述这场关键变革的高层思路、各方解读,以及有关的政策建议与得失争鸣。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CFP/图)

利率市场化将给一些管理专业、资本强健、定位清晰的银行更大的发展空间。

金融改革和经济领域改革如果齐头并进,肯定能形成一个更好协同效应。

金融政策决策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并且尽可能为风险准备预案,资本项目可兑换也应当如此。

最近,金融改革成为政界、学界、商界热议话题,在2013年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大部分内容围绕着金融改革展开,改革目标何在,又将通过哪些路径实现?如何看待金融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关系?

南方周末记者就金融改革中关键话题,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进行了采访。

南方周末:谈到改革话题,首先我们请您评估眼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