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说书人不叫“老板”,叫先生 刘立福说“包公”说“聊斋”

书场里什么人都有,少爷、老头、玩鸟的、下棋的,听一段书接茬做买卖的……有人想听热闹、有人想听包袱、有人想听故事、有人想听道理……刘立福学的是师爷、父亲的,上台一搭眼,就知道台下想“吃”什么。想吃什么,就得喂什么。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肖妍琳 葛佳男 龙健 张宇欣

刘立福说师爷陈士和、 父亲刘建英是 “朱砂”, 自己只是 “红土面子”。陈派评书最擅长 “聊斋”, 刘立福把它当 “人间书”, 可“聊斋” 从1950年代就成了禁忌, 一直禁到21世纪初。 (戏剧展供图)

书场里什么人都有,少爷、老头、玩鸟的、下棋的,听一段书接茬做买卖的……有人想听热闹、有人想听包袱、有人想听故事、有人想听道理……刘立福学的是师爷、父亲的,上台一搭眼,就知道台下想“吃”什么。想吃什么,就得喂什么。

从艺六十多年,评书艺人刘立福基本都在家门口说书。远一点,他去过武清、小站,再远,到过沈阳,大部分的时间,就在天津的茶楼、文化馆说书。满座儿300个观众。

2013年8月4日,首届天津西岸·“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开幕,精瘦、驼背的刘立福从天津大礼堂的侧幕上场,灰布长衫,灰白的背头丝丝不乱。九十岁的老爷子要对小两千人“使活”,而活儿是他以前从没使过的“包公案”之《乌盆记》。

烫金的四个大字“墨壳原态”,悬挂在红绒布的幕遮上,好像当晚演出的大标题。“墨壳”是旧时木匠用的墨线盒,后指口头文学的“老本”——前辈艺人的表演,好比木匠拉出的墨线,后人“量活”要照着墨线来,因循旧制、移步不换形。

“墨壳”《乌盆记》是导演马千的创意。1949年之后被禁了很久的《乌盆记》是马千听的第一出折子戏。起初听于魁智的唱,后来对充满魔幻感的故事着迷:丝绸商人刘世昌雨夜投宿赵大家,赵大夫妻谋财害命,刘世昌尸体剁碎,烧成灰,和泥一起做成乌盆。卖柴老汉张别古到赵家要积欠已久的柴钱,赵大耍赖,将乌盆掷给张别古抵债。刘世昌的冤魂聚在盆上,乌盆开口讲话,让张别古替自己鸣冤。张别古把这桩奇案带到包公面前。

马千用“首、颔、颈、尾、跋”归拢整场演出:前跋福星、寿星“跳加官”——这是旧时戏楼开业的时候,才能看到的老例。尾由大红官衣的小生和凤冠霞帔的旦角谢场。首是相声《猜戏》;颔是评书《包公案》;颈是京剧《乌盆记》。首、颔、颈之间有检场:一个高挑、敞亮、流利的男声在侧幕报:“有请马志明马老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