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希望的力量

以前的民以士为楷模,多受士之影响。一个社会希望的有无,至少思想进步的空间,更多表现在读书人身上。孔子曾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穷而不滥,或即孟子所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刘伟峰

穷不仅表现于物质匮乏,更在于思想行为。希望存则思想不乱,人知努力进取

前曾言任何社会,只要希望还在,人们就没有那么忐忑不安。唐宋以后的科举制,就是一个给人希望的体制。任何编户齐民,只要能通过一定层次的考试,就可以免除赋税,进而担任一定级别的官员。当然,科举考试的失败者远多于成功者,故其开放性是理想大于实际的。但如夏曾佑所说,参与者“虽多终身不得之人,而要无日不有可得之理,故其希望之心不绝”。正是那一定数量的成功范例,鼓励了读书人不绝的希望,促进了社会的相对安宁。

且那时是小政府模式,不提倡政府的作为。朝廷和人民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相忘”。尽管老百姓出问题时,也对“天高皇帝远”有些不满,但平时却很享受“帝力于我何有哉”的自在生活。比较容易不满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他们一面监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