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地理系列:行者无疆之一】边境风影中的国家表情——中越友谊关边境故事

在历史和地理双重作用下,越南始终无法摆脱强邻在侧的恐惧感,这也造就了越南人的忧患意识,以及身怀戒备的民族心理习惯:越南人的对华心态很纠结,既渴望与中国亲近,却又要时刻提防着丧失自我。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金幼文 藏瑾

书法 王更辉 (何籽/图)

中国的安全问题在边界。

兵书《军志》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理为宝”。南方周末防务版首次提出“军事地理”概念,试图多层思路探讨中国地缘安全环境的历史与现实。

军事地理是与地缘政治、人文生态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现象和知识的统称。整块实心花岗岩雕凿而成的中国界碑,形形色色的人们,地理与历史,忧患与感伤,民族与生活……都是我们在边界线上和边境内的行走中风景。

从这一期开始,南方周末试图透过一个个“草根者”的视野,解读鲜为人知的边境故事。

越南一直在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模式。越南谅山市街头,军绿色的吉普和骑小摩托的市民,这里街头的场景和中国80年代的街景很相似。 (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在历史和地理双重作用下,越南始终无法摆脱强邻在侧的恐惧感,这也造就了越南人的忧患意识,以及身怀戒备的民族心理习惯:越南人的对华心态很纠结,既渴望与中国亲近,却又要时刻提防着丧失自我。

广西凭祥友谊关上有棵木棉树,同体双株,一大一小。

民间流传,曾经的炮火十年中,这棵木棉一直不肯开花。1992年,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一朵朵碗口大小的木棉花,迎着阳春自树顶端向下蔓延。

木棉,是中越关系的“图腾”。

“中越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相信迷信传说,这棵木棉树确实很神奇,有时是兄弟,有时又代表着鲜血与战争。”2013年6月的一天,越南商人阮俊青欣赏着掠过车窗的一棵棵木棉。

这些年,从“九丙”(搬运工)起家的阮俊青无数次穿越边境线,都会尽量绕开法卡山,他觉得“那里炸死了那么多越南人和中国人,心里真的很害怕”。

竖起篱笆,收获和平?

法卡山,是中越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中越两军曾在此落下几千枚炮弹,十年下来,最高的山峰硬是被削矮了三四十厘米。

如今,战壕已被雨水抹平,只有杂草和灌木丛稀稀疏疏,半山腰的几株木棉树也格外矮小,毫无亚热带地区植被旺盛的生命力。

“土地被战火烧过,最初的十几年里是寸草不生。2007年的春天,才长出绿油油的小草。”一名放牛的越南老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越南一侧的山上至今依旧地雷密布,村寨里每年都会有人被炸断腿,乡民只敢在山脚下划定的安全区内割草、放牛。

法卡山,依旧是戒备森严的军事驻地。

(南方周末资料图)

在边境线的中国一侧,一年到头都会有老兵或家属前来祭拜。在当年3号阵地的北坡上,临时清理出一块巴掌大的平地,一个茅台酒瓶平整地摆放在岩石上,不远处端坐着一座小香炉,灰烬随风飘起。

“很多老兵都老得走不动路了,我们会帮忙把老首长搀上山。”执勤的哨兵说,酒瓶和香炉是七八位老战士几天前留下的,有位来自山东枣庄的老兵趴在草地上,以头磕地,恸哭不起。

战史记载,1981年5月5日凌晨,解放军发起“拔点”之战,以150多名中国军人牺牲的代价收复法卡山。此后,整座法卡山便控制在中国军队手中,直到中越两国完成陆地划界。

2006年春天,中越两国的边民发现,很多地方悄悄竖起了&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