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才能进步

当读者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南方周末》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到了职责的重荷。在几百万双眼睛的热切注视下,岂容半点懈怠、半点马虎。

本文刊发于1999年10月8日《南方周末》

读者也许还记得,一年前,“主编信箱”曾经抛出一个话题,叫“办报多样化”,在读者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当时的用意,当然是为了“抛砖引玉”,我们果然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包括严厉的批评,包括宽容的赞许。所有来自读者的意见皆发自肺腑,所以弥足珍视。

在这一年当中,我们探索的步子并不都迈得那么稳当,缘于此故,也曾经失去一些老读者。当相识多年的朋友黯然而别时,总是令人难受的。值得欣慰的是,更多的读者读懂了我们的用心和追求,对《南方周末》不断创新的勇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他们不停地为我们加油。

在这一年当中,我们高兴地注意到,《南方周末》拥有了为数众多的刚刚结识这张报纸的新读者,他们给编辑部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许多人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相见恨晚”这个词,使我们深受鼓舞。只要我们的心紧紧贴着读者的心,读者就不会抛弃我们。

留意阅读中缝专栏“读者心中的《南方周末》”的人,一定记得唐山读者李志强的两封来信吧。信分别发于今年七八月间,他在第一封信中说,他是《南方周末》的老读者,由于经济不景,月收入仅200元,是再三恳求妻子之后,才订到一份《南方周末》,然而当发现有几个版他并不爱看时,他困惑了:“明年我还订不订报?”是呵,买一期《南方周末》的钱,毕竟相当于买两斤面粉的钱,全家一天的口粮都在里面了。月收入200元的李志强还会选择《南方周末》吗?这实际上成了对“办报多样化”探索的一个检验———当读者掏出还带有体温的钱买这张报纸时,它能否从精神上满足他的需求解决他的饥渴呢?一个多月后,编辑部收到了李志强的第二封信,他告诉我们,《南方周末》仍然是他惟一的选择,“因为把贵报当作良师益友,才会爱之深,责之切”。读者的豁达,是对我们的鞭策。

当读者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南方周末》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到了职责的重荷。在几百万双眼睛的热切注视下,岂容半点懈怠、半点马虎。

好在我们已经有了一年的探索,积蓄了足够的信心和力量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逐期亮出新的阵容,接受读者的检阅,其中包括新闻版块的增加,副刊版块的整合,“新生活”将变出新的模样,“新经济”会推出更多刊期,另外还要设若干新版,等等。为了《南方周末》在2000年做得更好,我们期待您的意见。

今天,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南方周末15周年光盘”终于面世了。感谢时代的进步,感谢科技的造化,我们和你们,从此又多了一种见面的方式。有了光盘,有了电脑,《南方周末》15年历程从此尽收眼底:从对开四版、八版、十六版到二十版、二十四版,它的足迹或深或浅,未必都能笔直,但始终向前,向前……

网络编辑:张雪彦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