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恒:一个小额贷款公司的死亡标本

为了抢试点名额,一批“拉郎配”而来的股东凑在了一起,但他们却争相将小贷公司变成自己控制的融资平台。股东们的资金使用权争夺战,导致公司解散,最后连牌照也未能保住。在小贷公司热得发烫的当下,广利恒之死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标本。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为了防止小贷公司成为股东的“提款机”,相关法规严令禁止其 向股东发放关联贷款,但广利恒公司的股东们,却围绕着公司的 资金产生了激烈争夺,最后导致了公司的解散。 (CFP/图)

在小贷公司热得发烫的当下,广利恒之死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标本。

为了抢试点名额,一批“拉郎配”而来的股东凑在了一起,但他们却争相将小贷公司变成自己控制的融资平台。股东们的资金使用权争夺战,导致公司解散,最后连牌照也未能保住。

2013年11月,作为浙江省第一家解散的小额贷款公司,广利恒公司的清算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这家公司2009年底成立,存在时间不足3年,却一直深陷股东之间斗争,因为他们都希望能从这里拿到更多贷款。这些股东当初都是“拉郎配”而来,激烈的分歧导致最后进入清算,即使政府再次深度介入,依然无法挽救这家小贷公司的命运。

讽刺的是,南方周末记者拿到的《民事判决书》显示,到最后,为了按时还欠银行的几百万元,广利恒甚至不惜借高利贷还款。

在小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当下——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小贷公司6080家,其中仅2012年就新增了1798家——广利恒之死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样本。

“拉郎配”背后的隐名协议

为了迅速地成立公司,发起人把一些人拉在了一起作为股东。为了让股权结构符合相关规定,股东们之间签订了隐名协议,为两派股东争夺控制权埋下伏笔。

“想起来就心痛。”2013年11月中旬,再次说起广利恒的解散,邵燕芳的眼神变得游离。她是这家小贷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也是后来对公司控制权进行激烈争夺的两方中的一方。

事实上,这个注册资本8000万,存在不足三年的小额贷款公司,产生利润两千多万。公司正常经营其实只有一年半时间,利润大多是在这个时段产生的,此后,这个盈利能力并不差的公司就因为股东分歧和管理混乱陷入崩溃。2013年3月27日,浙江省高院作出解散公司的终审判决。

邵燕芳是在2009年底成为股东的。当时,广利恒发起人邵福林——也是日后两派股东中的另一派——找到她,谈租用其办公楼作为广利恒办公地的事。其间,邵福林热情邀请邵燕芳投资入股。

此前,他们二人已经有过多次合作建房和相互借钱的经历。

“我曾经为邵福林公司建过房子。他每天到工地很早,检查仔细,付款时精打细算。”邵燕芳说。多方证据显示,二人间也早有借贷往来。“有些时候,借条都不打。”

因此,当时面对邵福林的邀请,邵燕芳几乎是一口答应。双方还有一个共同目的,“二三年后,小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Ashle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