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把脉】因为了解,不再“害怕”

对青少年的励志来说,克服和拔除害怕应该比选择低危更为重要。或许,有了深入了解就会不再“害怕”,反而是多了用行动改变现状的勇气。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李兴丽

对青少年的励志来说,克服和拔除害怕应该比选择低危更为重要。

2013年7月25日的北京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工作简报(第3期),刊登了著名生物学教授饶毅的励志报告《自然科学既“好玩”又“低危”》。自然科学的“低危”,想来是比较了某些其他知识活动的“有危险”甚至“高危”而言的。人害怕危险,不想作无谓的冒险,这本是自我保护的生存本能。但是,仅仅依靠本能的害怕来躲避危险,并不能改变危险的境地。因此,青年人在选择“低危”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了解“害怕”。或许,有了深入了解就会不再“害怕”,反而是多了用行动改变现状的勇气。

社会学家施拉潘托克(Vladimir Shlapentokh)生于1926年,在苏联长大并受教育,1979年移居美国,在大学任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实习生 张雪彦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