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巨头进与退

自苹果2007年推出iPhone手机之后,一波智能终端的技术浪潮兴起,将醉心于环环相扣的硬件制造的日本消费电子巨头们逼入波谷。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日本消费电子巨头虽然仍能在零配件供应链上分一杯羹,但剥离传统电子业务、寻找新的产业方向,已经变成它们越来越急迫的任务。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徐庭芳

2012年4月12日,索尼首席执行官平井一夫和公司的高官们在东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计划将裁员一万人。2013年5月,索尼宣布2012财年实现5年来首次全年净盈利。 (CFP/图)

自苹果2007年推出iPhone手机之后,一波智能终端的技术浪潮兴起,将醉心于环环相扣的硬件制造的日本消费电子巨头们逼入波谷。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日本消费电子巨头虽然仍能在零配件供应链上分一杯羹,但剥离传统电子业务、寻找新的产业方向,已经变成它们越来越急迫的任务。

日本消费电子巨头正纷纷撤离阵地。

松下将于2013年底、2014年初停止等离子面板和等离子电视的生产;三菱电机将在2014年4月前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东芝在2013年10月把位于波兰的主要供应欧洲市场的液晶电视生产基地卖给了台湾代工巨头仁宝,并将于2013年年底停止在中国大连工厂生产平板电视机;索尼原本对2013财年电视机销量的预期为1600万台,2013年10月,这个数字降至1400万台。

日本消费电子厂商们纷纷剥离、收缩曾经让它们引以为傲的电视制造,并不令人意外。苹果公司引领的智能终端浪潮,早已对日本消费电子巨头的各种产品线形成致命威胁——佳能、尼康、索尼等数码相机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其他相机厂家而是智能手机;索尼PSP游戏机的对手不是任天堂,而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再加上来自韩国、台湾地区乃至中国大陆地区竞争对手的追赶,日本消费电子巨头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利润一再遭遇挤压。

但日本消费电子巨头并未完全被技术浪潮抛弃,它们仍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的零配件供应链上占据优势。这缓解了它们的困境,也给了它们向新的产业方向的挺进争取了时间。

被后发对手赶超

日本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始于二战以后,日本以经连会(keiretsu,以银行、制造商或者流通商为核心组成的企业联合)的形式,组成一条垂直产业链,快速发展收音机、电视机、影像设备等产品。

消费电子产业在1980年代成为日本主要的海外投资、出口产业,最巅峰的时候,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协会统计,1991年在日本生产的46.7%的彩色电视机和87.3%的卡带式录音机用于出口。

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和降低生产成本,日本电子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成功,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它们一般相对高端、高质高价,引领技术潮流,譬如索尼是晶体管收音机和录音机Walkman的先锋,东芝出品了第一批量产的笔记本电脑,JVC引领了家庭录像机的市场,夏普则是太阳能电池和LCD屏幕的主力选手。

在家电、电脑、媒体播放器、半导体等领域,来自韩国、台湾地区和中国的竞争对手,以后来者的身份入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产品质量、成本、设计等方面开始追赶。

2007年5月,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门出具了一份报告《走出困境——日本电子企业(以下简称日企)的创新征程》,报告在分析了1995-2005十年间日企和全球竞争对手的运营数据之后发现,世界上其他竞争者的生产力是日企的三倍。日企的平均净利润率为4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