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注气候——中国气候及其文化影响(2)

《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这是说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一方水土”,特别是气候条件,既严格限制了动植物等食物的种类,又影响了人们的食欲、口味和爱好。所以,中国的这方“水土”,自然会诞生特殊的中国饮食文化。

二、“南稻北麦”、“南甜北咸”、川湘爱辣(饮食文化)

《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这是说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礼记》中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则是说,人的食欲和性欲一样都是人生大欲。既是大欲,我认为不是填饱肚子就算,而是“美食”才能满足大欲。所以,以前有学者(戏)说,西方文化(指当时西方“性解放”时代)是男女文化,中国文化是饮食文化。

实际上我国至少从周代就开始讲究美食了。例如《周礼》中把主管饮食的官员列为诸官之首,地位最高;《尚书·洪范》讲周代“八政”(八件国家大事)中第一件就是“食”。因为“食者,……,人事之本也”(《尚书大传》)。

中国人过去见面打招呼时常问“吃饭了吗?”,可见民间对饮食之重视。实际上,“吃”的用词已经广泛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受了惊吓叫“吃惊”,费力气叫“吃力”,受了损失叫“吃亏”,拜访别人被拒叫“吃闭门羹”,被人诉讼到法院叫“吃官司”,干什么工作叫“吃什么饭”,等等,真堪称中国特有的“吃”文化了。

再如,古代以“社稷”代称国家。“社”是土神;“稷”就是小米。因为在很早的古代,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作物就是适应当地干旱、寒冷气候的小米。小米歉收,农民吃不饱社会就会不安定。可见国家也是以“食”为“天”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自然可以理解为“饮食营养”。因为,“一方水土”,特别是气候条件,既严格限制了动植物等食物的种类,又影响了人们的食欲、口味和爱好。而且,通过药食同源还诞生了我国特有的食疗和饮食养生。所以,中国的这方“水土”,自然会诞生特殊的中国饮食文化。

气候主要决定了当地食物的种类

在我国,气候对人们主食影响最大的可算是“南稻北麦、南米北面”了。因为大体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因此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例如米饭、年糕、米线、粽子、汤圆等。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多旱而秋末土壤墒情尚好,因而历史上一直种植需水较少、秋播夏初收割的冬小麦。人们主要也以面粉制品,如馒头、面条、饺子、烙饼、包子等为主食。这正如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的“南人做米,北人做面,常也”。实际上,中医认为,面食性热,大米性凉,因而也是适合北寒南暖气候,有利人体健康的。

而在内蒙古、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