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去哪儿·武汉】回不去的故乡

武汉曾是我们一些记者的故乡,也是求学之地,但它同时也是中国城市病的集大成者:绿化、内涝、医疗、汽车尾气、垃圾、城建、规划……在快速城镇化之中,城镇化的质量正为各界担忧。

责任编辑:何海宁 曹海东 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城市化进程快速改变着武汉这座城市,但几乎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那种阵痛。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熟悉的热干面味道,不熟悉的城市。从车至武汉那刻开始,我就在慌乱、紧张、郁闷中重新认识我曾经熟悉的故乡。

这是我2013年第4次回武汉采访。

和去别的城市不同,每次前往,我都格外留意这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曾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城市的各种变化,因为这里曾是我工作、生活多年的第二故乡。

按照以往出差规律,距离超过1000公里的城市,首选飞机,但这次我选择了高铁,因为稍早前一则新闻说拉萨贡嘎机场有航班因灰霾太重影响降落而返航,而武汉2013年12月23日这天的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250,也就是达到重度污染级别。

熟悉的热干面味道,不熟悉的“百湖”江城。从车至武汉那刻开始,我就在慌乱、紧张、郁闷中开始重新认识我曾经熟悉的城市。

还是武汉站,还是C1出口,还是破损、翘起甚至塌陷的大理石地面,投入使用不过四年的武汉站灰蒙一片,地面颜色难辨,工人们在火车站东出口等多处掘地、维修。

五个月前的7月21日,回武汉采访垃圾围城选题,当时我也是从这里出站。目睹至少30处豆腐渣般的大理石地面后,我在微博上晒了8张现场照片,引来超十万点击率,武汉铁路局官方微博回复要修整。

这就是现实中被称为“九省通衢”的华中交通枢纽。

其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Ashle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