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央行“淘金热”,“去美元化”掀起小浪花
“全球央行的黄金增持潮,表明‘去美元化’浪潮兴起,各国对于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需求在增加。” “从存量上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黄金储备量上的优势由来已久,如今依然排在世界前列。但从流量上来看,全球购金的天平已经倾斜,呈现出发展中国家持续增持的趋势。” -
克什米尔“五月围城”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不会以任何形式出席G20旅游会议,并坚决反对在争议领土举行会议。 “尽管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这里的生活仍可用‘ABC’概括,即AK-47步枪(A)、炸弹(Bomb)和宵禁(Curfew)。” 如今,印控克什米尔正陷入“围城效应”:印度外邦人急于分享经济蛋糕,而当地人却难以走出去,获得生活的改善。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
打好“侨牌”,建设“桥梁中的桥梁”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做“湾区博物馆群”丨亚太群英荟
香港故宫不是故宫博物院的“分馆”,而是一个能够让古今中外对话的平台。我们要作为一个超级联络员,连接海内外历史与文化。 -
1.5万外商的“义乌人生”
“在中国,诚信、文化、法律三点特别重要,很少有外国人懂。”阿酷说自己熟悉了中国规则,他在早期引进进口商品时,学着给当地人拎一些伴手礼。 在义乌外商的贸易链上,血缘、宗族和国别是最强力的链接纽带。 据义乌政府统计,这座人口仅185万的县级市里,有着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外国人(有六个月及以上签证)。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
义乌“世界超市”复苏:“网上问100家,不如店里看一次”
“这三年把外商憋坏了,第一季度的南美客人明显多了,欧洲的华商也来了不少。” 外贸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义乌一向是中国外贸走势的风向标。在2023年第一季度,“义乌小商品城指数”和义乌海关进出口总值均显示了义乌外贸正在回暖。 由于全球经济下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活跃度不高,义乌外贸也面临着海外市场需求遇冷的挑战。 -
上台一年,尹锡悦将韩国带向何方|周观天下
-
“滑稽的表演”,伊朗“末代王子”访以色列
虽然礼萨·巴列维在早期伊朗侨民和伊朗人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但是他的“努力”并没能够激起太多的水花,也一直徘徊在伊朗政治主流之外。 -
“月薪不过万,何苦下南洋?”“淘金”新加坡的顺流与逆流
如果外籍员工的月薪只能拿到三四千新币,还是不要留在新加坡了,“你在中国月薪不过万,来新加坡更不可能当一个白领。” 富豪涌入推高了房价和生活成本。2022年前八个月,中国买家购买了新加坡出售给外国人42%的私人公寓。“新加坡物价上涨,可能会让大多数外籍蓝领、灰领员工吃不上饭。” 周瑞更看好中国香港的人才政策。“从移民政策上,新加坡永居是否获批依旧取决于移民局的态度,而大多数人只要持香港高才通工作证7年,基本都可以转永居。”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4日《南方周末》) -
“万千追捧”,熊猫外交背后
“熊猫外交”与其他外交手段最不同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够有效消解“政治经济交流”带来的严肃感与距离感,能够激发民众最朴实的情感,并且也是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桥梁。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27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