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版的话 | 我们欠教育一笔账
今天,我们在《南方周末》上推出月均一期的“教育”版,和您共同关注这个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话题。 -
保卫“日日新”:一群家长和他们守护的“理想”教育
-
调查发现,小初高学生日均睡眠7.65小时、7.48小时、6.5小时
-
顾明远:“只有把社会竞争缓和下来,教育竞争才能缓和”
“人口问题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也要积极应对人口变化,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改革学制。” “国家要开放,学英语能够提高对国外文化的了解,能够进行交流,包括农村的民宿都要会讲几句英语。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不学英语怎么行?”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但如果社会不公平,教育也无法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础。” -
“中学招标,插线板3600元/个”事件通报:校长被查
-
“师范生本硕博贯通”“向中西部资源倾斜”:大学校长们的建议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从提高师范专业生人均拨款、增加本硕博贯通培养指标等层面提出了建设师范专业的建议。 曾被外界视为人才流失情况较为突出的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此次提出,要在甘肃布局落户大科学装置和基础科学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以吸引国内外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关注的是可能出现的第二轮新冠感染高峰问题,为此,他建议做好科学研判和各方面科学准备。 -
全国政协委员陆铭: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
陆铭也给出了具体建议,第一项就是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将第十二条中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改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城市流动人口和随迁子女数量本身是由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决定的。各类群体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在城市持续就业居住的成本以及改善子女教育之间的成本和收益。”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除了是一个教育问题外,实际上还有更加长远的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科研不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薛其坤特别提出,除了科学家坚强的意志,科研也需要强有力的人才物力支撑,“以前经济实力没有那么强,即便有奇妙的想法,也只能无奈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万步炎最后总结,关键技术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 -
高考日语报考人数逐年增长,人大代表呼吁完善小语种教育体系
对于部分考生而言,小语种的政策十分利好。2018年,教育部提到,要充分照顾小语种的实际情况,高考命题时,“小语种试卷的难度要比英语容易5到10个百分点”。 陆銮眉发现,教学的发展没跟上小语种报考的热潮。其中一个问题是缺乏固定教材,种种情况也导致老师资源的缺乏。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小语种市场乱象,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别必亮就曾呼吁,“别让小语种报考影响高考公平”。 -
“增加教育供给的政策方向不会动摇”丨报告解读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最低标准。而早在2012年,中国就实现了这一目标,11年之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什么仍然提及这个指标? 还有两个数字尤为亮眼:过去五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另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增长到59.6%。 从“入园难”转变成“招生难”之后,增加幼儿园学位供给的政策是否会动摇?“从总量上看,幼儿园的毛入学率依旧是短板,按照2021年的统计结果是88.1%,距离95%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