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
碳中和情报局
-
观察自然:封控生活里的一束光
“人与大自然的联结,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 一群因为疫情出不了门的普通人——学生、老师、手工艺人、退休老人……通过角落、阳台和窗户观察曾被自己忽视的自然,在小区找到了43种野菜,在校园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绶草,在阳台识别出79种鸟类。 生态心理学有一个“亲生命假说”:因为大自然在人类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人类天生有接近自然的需求。当人处于自然之中时,可以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恢复因繁杂的城市生活而退化的注意力。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
噪声法实施首日至少查处7个案件,多部门将建立联动机制
-
从昆明调整至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第二阶段会议易址
-
解振华: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需艰苦努力丨全国低碳日
“确保对政府而言,碳是稀缺资源;对企业而言,碳是资产;对社会而言,碳有价格。”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在主场活动上表示。 -
新冠病毒“物传人”的风险有多大? 研究发现远不如空气传播
研究的结论是人们在空气中有病毒颗粒的房间活动一段时间,大概有1%的可能会被感染。如果是物体表面检测到病毒,那么有1/10万的可能性会被感染,二者的风险相差1000倍。通过表面接触感染新冠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健身房里,饮水机病毒量大于健身器材,这是因为饮水机的使用频率很高,但一般大家按一下,喝完水就走开了,不会再去擦饮水机。 普通居家环境,空气消毒作用不大,保持和室外良好通风足够降低风险。 有很多细菌可以在外界环境存活、生长、繁殖。对于细菌性的传染病,细菌可能在环境里面会存活和繁殖,环境消毒非常重要。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9日《南方周末》) -
上亿只!云南这个地方“蝴蝶大爆发”
-
上海华亭宾馆疫情调查处理情况公布
-
消杀生意:随疫情起落,机器人入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这波增长中,消毒设备更加多元,多了机器人、自动化的身影。消杀机器人和煤炭、电力行业的巡检机器人共通之处很多——按照设定线路走来走去,只是多了喷雾消毒的功能;解放了劳动力,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 2022年5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精准规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毒工作的通知》,规范各地消毒工作,“坚决杜绝入户消毒技术不规范、操作简单粗暴、执行跑偏走样等问题发生。” 后疫情时代,大家的防化意识增强了,会有长期的消毒需求存在,但相比于疫情期间会大幅度下降,也会进入比较理性的发展阶段,消毒厂家需要根据自己的综合优势获得市场。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9日《南方周末》) -
“树王”纪录连续刷新,为何不令人意外?
细、长、直,“像一根水泥柱子”,是很多人见到“树王”的第一感觉。想象下站在27层楼底仰视楼房的感觉,而这高耸入云的,是一棵树。 “森林里的一棵大树,就像海洋里的鲸。” 有文章提到,“树王”无一例外都生活在降雨量大、水汽充足、气候相对温和、受大风干扰破坏较小的区域,且是裸子植物——木质部由更细更长的管胞构成,单位面积上有着更强的支撑能力。 察隅和墨脱都是新物种的伊甸园。硬币的另一面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常受到地震、泥石流、山洪、滑坡和雪崩等自然灾害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