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代购氯巴占”案一审宣判
判决重申了最高法院《武汉纪要》对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认定规则,即麻精药品具有双重属性,应当结合流向、用途来判断。 在本案第一次开庭之后,国家就出台了相关药品的临时进口工作方案,加快了仿制药的审批,唤起了社会的关注并迅速解决了罕见癫痫脑病患者的用药问题。“个案推动了制度变革。” -
6毛钱一片的糖尿病老药,为何被捧为“长寿药”?
“不建议一般正常人额外摄入,剂量把控不好可能反而导致身体不适。” 控糖和抗衰老都途经相同的通道,这个巧合令研究者兴奋,但二甲双胍如要真正戴上“抗衰老药”的标签,还需要大型临床试验作为依托。 在中国,目前二甲双胍获批的适应证仍然只有2型糖尿病。这意味着医生原则上只能按照说明书规定,在糖尿病上使用二甲双胍。即便新医师法允许了部分情形下的超说明书用药,在作为依据的《超说明书用药目录》上也未记录二甲双胍的抗衰老适应证。 -
一图了解职工医保|改革后退休职工个人账户如何变化?
-
盘点五大“坑人”产后康复项目
有的产康项目,“不仅坑钱,还有可能造成损伤”。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
小心产后康复的智商税:“很多问题做做运动就解决了”
“很多问题其实不需要花钱,做做运动就能解决了”。有的产康项目,“不仅坑钱,还有可能造成损伤”。 2022年7月,中国康复医学会产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位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编写的《产后康复指南》出版,但在行业内的知晓率还很低。 在讨论任何一款产后康复或是治疗项目的效果前,孕妇更需要重视的理念是:“预防总是第一位的。”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
抢购药品如何成为“流行病”
一个抢购热潮的出现十分迅速。纳入统计的事件,达峰只在1-2天内完成,从一个较低的值迅速成倍增长,达到舆情的顶峰。 抢购潮中,微博信息“功不可没”。家用医疗器械、新冠特效药、退热镇痛类药物这三者微博信息占比达30%以上,其中新冠特效药信息微博占34.74%。 随着抢购事件出现得越来越多,人们持厌恶情绪的占比也在逐渐上升。在奥司他韦抢购相关信息中,有7.22%的内容持厌恶情绪、4.91%的内容持愤怒情绪,恐惧和愤怒情绪背后,可能与“错失恐惧症”有关。 抢购如“潮水”,潮起潮落,瞬息变化。纳入统计的事件,抢购舆情从波峰滑落到波谷平均需5.6天,一种呈“倒V”字型,一种呈“波浪式”。 -
两周千起,甲流来袭:试剂热销,“神药”遭抢,疫苗断货
尽管自2020年3月开始,流感在中国呈“极低流行水平”,但对比来看,2023年春季流感比前三年同期更加“凶猛”。 随着甲流席卷多地,不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药店,很多人发现“集采明星”奥司他韦已成为新一届“钱包刺客”,甲流抗原检测试剂售价也已超新冠抗原10倍。 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分别为3.16%和2.47%,其中免费接种政策群体接种率分别约为51.75%和38.32%,而世卫组织建议各国将老人等推荐疫苗接种人群的接种率目标设定为75%。为更好应对流感和新冠叠加流行风险,专家呼吁应尽量接种疫苗。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3·15晚会丨曝光不可注射的美容针!妆字号美容针或致毁容
-
3·15晚会丨再次曝光:又见“香精大米”!“泰国香米”竟是香精勾兑而来?
-
3·15晚会丨药贩子的免费套路:免费的“评书机” 暗藏天价药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