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领域个人信用制度”来了丨快评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日《南方周末》) -
22人有权继承父母留给独女的遗产?反映法定继承成文法与习惯法差异丨快评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日《南方周末》) -
新司法解释重锤强奸、猥亵儿童,还应推进女童男童平等保护丨快评
这些问题,从男女权利平等的视角出发,即可迎刃而解:男女都可能施行强奸,也都可能被强奸。男女都可能施行强制猥亵或侮辱,也可能被强制猥亵或侮辱。男女都可能施行性骚扰,都可能被施行性骚扰。 -
上海高架史诗级互相别车事件:蓝车“别回去”对吗?丨快评
黄蓝两车使用极其危险的方式相互别车,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这正是警方通报中两车互相“斗气”的行为。当然,很多网民支持蓝车司机,也反映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情绪。首先是对部分“特种车辆”滥用特权不守交通规则横行霸道的反感。 -
迷奸还是诬告?警方应彻查,犯罪者应接受惩罚丨快评
到底是迷奸、勒索还是诬告陷害,此案终究要有一个结果。如果迷奸、勒索成立,那么刘颜二人就应该接受惩罚;如果诬告陷害成立,那么当事女子就践踏刘颜二人的名誉权,同样应该接受惩罚。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公检法都该让本案水落石出了,不应该让任何一方的违法犯罪,变成“稳赚不赔”的零成本高收益行为。 -
爆笑全网的“枪决通知”或是一条催收短信,背后的灰色江湖不容忽视丨快评
规模庞大的逾期债务,催生了数量巨大的“催收公司”。而频繁短信电话骚扰威胁,甚至“爆通讯录”等软暴力手段,成为重要的催收手段。 -
出租屋变灵堂太惊悚:房东不能侵犯租客对房屋的占有使用权丨快评
长期以来,国内的房东-租客关系颇为失衡,租客往往居于弱势地位。本案中房东一方心安理得地进行“停灵”而不事先协商,多少反映了房东的“强势心态”,以及“我的房子我为什么不可以进”的惯常思维。房东们亟须补上的一课是,租赁合同赋予了租客私权,只要租客履行了合同义务,包括房东在内的外人都无权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进入房屋。 -
新生儿逐年减少引发五轮冲击波:从产房开始,现在已到小学丨快评
从2021年开始,各地幼儿园就开始吃不饱了,先是民办幼儿园面临招生难,然后公办幼儿园也存在招不满的情况。然后一年比一年艰难,今年已是第三年。 理论上,新生儿出生数量减少的第三轮冲击波是小学招不满与关张。一般儿童六周岁上小学,2022年应为小学生在校人数的历史高点。从今年(2023)开始受到冲击,从明年(2024)开始会受到暴击(比幼儿园晚了三年)。 -
就近入学提供保底选择,也应容许优秀学生飞得更高丨快评
“教师轮岗制”被视为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弱化择校冲动的好办法。不过,这是建立在“好老师造就好学校”这个假设之上的。但造就好学校的主要是好生源,次要才是好老师。大厂的孩子把爸妈买的房子考成学区房,就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注释。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
校内撞死小学生当反思:不执行人车分流,对学生缺乏真正的关心爱护丨快评
这起悲剧之中,从校方到班主任再到肇事教师,其所暴露的问题不止是管理漏洞、交通肇事或是涉嫌过失致人死亡那么简单,还有人文关怀的缺失。他们的作为似乎是在管理学生、控制学生、规训学生,而不是服务学生、保护学生,这显然是悲剧产生的一大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