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英国法看房思琪的遭遇: 关注“未成年人被诱骗控制”现象
像猎人一样,施害人会刻意挑选对象。那些情感较孤独,或受到家庭忽视,或未成年,或心智不成熟,或性格上容易产生心理依恋倾向的人等,常常更易成为诱控的目标对象。这种对心理的控制更难被外界识别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
担心阶层固化?更值得关心的是绝后与阶层滑落
日本男性“终生未婚率”(45-54岁未婚率)从1985年开始上升速度变大,到2020年,达到历史最高,比例高达25.7%,相当于每4人中有一人终生未婚;日本女性“终生未婚率”从1995年开始上升,到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16.4%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
泰拳还是高棉拳? “亚洲文化遗产争夺战”几时休
对西方民族主义语境下的现代东亚国家来说,“小中华”意味着非中心的衍生之物,这对其赖以立国的民族主义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因此,对曾经“中心”文化遗产的争夺,也就成为其完成“自我中心”建构的一部分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
愚人节:来源未知的奇特节日,与“臭鱼”有什么关系?
愚人节真正的起源,或许就藏在它的名字中,法语叫poisson d'avril(意思是“四月的鱼”),这个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1508年的一首诗,这可能也是法语第一次提到愚人节。虽然“四月的鱼”听上去很像一个中文谐音梗,但它确实和鱼息息相关——据说欧洲各国传统上习惯在4月1日开始捕鱼季节,人们为了庆祝休渔期结束,就将一条真正的鱼偷偷地挂在被捉弄者背后。如果受害人没有第一时间注意到,让鱼肉变质发臭,他就会沦为笑柄。 -
漫谈中西方纸的源流:中国浆纸对世界文明起了多大作用?
中国的浆纸在5世纪开始传到西域和中亚,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帝国俘虏了大量会造纸的工匠,加速了造纸业的发展,到10世纪,伊斯兰世界基本普及了浆纸。9世纪,浆纸进入伊斯兰王朝控制下的西班牙,到14世纪,浆纸在欧洲全面取代了羊皮纸。对于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和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浆纸确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无功不受禄”的秦军功制度,真是底层社会的上升通道吗?
在战斗中,五人组成的战斗单位“伍”中,有一人斩得一个首级,同时有一人战死(一说逃跑),则斩级者功过相抵不得爵,而小队中的其他三人有罪,只有每人再斩一级才能抵罪。对贵族出身的指挥官来说也是同样,攻陷对方城池而指挥官未能同时突入,要处以耐刑,部下对此知情不报的,要罚缴盔甲。 而这些罪名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通过爵位来抵消刑罚,同时士卒家人犯罪后,同样可以使用士卒本人的爵位抵罪。但升爵很难,降罪很易,因此对爵位的渴望和追求,与其说是对阶层上升的渴望,不如说是对严酷刑罚的恐惧。 -
空中救护车、坐小飞机观光: “低空经济”起飞,还有多远?
中国通航飞机稀少,低空经济不发达,空域资源不足是重要原因。我国的航路以外空域不是由民航管理,千米以下低空留给通航的空域更是有限。每次飞行任务层层审批,程序繁琐复杂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
“纯爱战士”崩溃演讲上热搜:该嘲笑大量金钱付出的“舔狗”吗?
不少人对他的“崩溃演讲”报以“吃瓜围观看笑话”的态度,觉得一个大男人,谈恋爱谈得如此失败,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颜面尽失。 如果该男子所述为实情,其前女友在恋爱中存在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一边以恋爱为名义接受他人的钱财,一边却又背叛爱情和别人在一起,这样“脚踩两条船”,欺骗玩弄他人的感情,相当不道德。 -
ChatGPT-4开启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你担心自己的工作被取代吗?
人类历史上每次生产力巨大跃进,都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整个社会观念和人的行为方式。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进步无可阻挡,但是人类群体和个体进步,却永远不如科学与技术进步快,这种发展不对称性,总会付出巨大代价。 -
知识分子的源头是“巫”,但不能神化这个群体
如索维尔所言,人对社会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再厉害的知识分子亦然,对宇宙的了解就更有限了,即便科学昌明,科学理论之中仍然存在大量假设的成分,而且也还是在不断修正。 如果“知识分子”的理论体系没太大问题,践行起来就会比较顺畅;如果有问题,那一定会在践行中反映出来,这个时候,他若是反思,则会承认其理论体系有问题;若是视而不见,甚至“理论与事实不合时,就修改事实”,则会被大众发现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