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必要把山林水体围起来吗?应容许探索自然+自甘风险
人可以进入法律没有禁止的野外,但与此同时,相应的风险应该他们自己承担。一旦出事,不搞人死为大,“我死我有理”,依照法律明确责任,当地管理部门没有过失,就不用承担责任 -
集体哄抢还是物归原主:“一人为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公开场合一个群体的选择权,落在了带头而为的那个人身上,也就是老话所说的“路见不平一声吼”。吼,或者不吼,不仅关系到个体的道德选择,更决定了其他人的行为路径和事态走向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
父母为何不保护被霸凌的儿女?莫让懦弱的基因传给后代
有些父母,喜欢极力在人前表现出高级、nice的一面。他们先自立下高标,例如“唾面自干”,至于自己能不能做到那不管,但一定要强制孩子必须做到,如果做不到就认为儿女修炼不到位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
教师体罚学生被开,众家长挽留:棍打+让扎马步不是正常规训
根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我国约有53万名性早熟儿童,即指女童8岁以前、男童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或者女童10岁以前出现月经的情况。身体及心理层面的早熟,会让部分未成年人对性话题等产生更加强烈的兴趣,乃至通过不雅手势予以某种程度的表达或释放。 -
芝麻的麻烦:管得越多、法网越密就越好吗?
由于真正承受立法活动结果的不是立法者,而是市场上的组织与个人,一般而言立法者关注活动结果的动力不足,也没有立刻获得反馈的条件,就像另一种“无知之幕”。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
“厌童症”背后:“巨婴”与“真婴”的位面之战
“厌童症”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
结不结婚、生不生子?我对Z世代大学生的课堂小调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婚姻”“为人父母”视为人生的非必要条件,以“成家”为主要标准的“三十而立”渐行渐远,“自己养活自己,过得好,就行”,是不少学生的真实想法。面对子女不想结婚或生孩子的现实,一些家长开始是气愤、恼火,但此后慢慢以“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与主张,管不了了,也不想管了”进行自慰,最后选择被迫接受或默许。 -
带娃、干家务还上交退休金?别用“中国好婆婆”的牌坊PUA老人
善待婆婆乃至善待两边所有的老人,对老人的帮忙有起码的感激之心,尊重老人的财产与自由,很难吗? -
长城公开举报比亚迪:谁是谁非当查清楚,公众也是利益相关方
今年电动车行业虽然依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内卷迹象明显,上半年一众电动车企大打价格战,可见其所承受的竞争压力之大。此次长城汽车公开举报比亚迪,也可以看作某种程度上的“自揭家丑”,很可能要么是车企产品造假,要么是车企以不正当竞争干扰同业发展。从行业生态净化的角度,当有关部门最终给出调查结果,可能就意味着其中一方将接受舆论与法律的双重审判。 -
国内首次人工合成大黄鱼排:未来我们不杀生而大啖牛羊肉?
自然养殖的牲畜与禽类,不仅仅是可以食用的肉,而是每天都在运动中的生命体。肌肉、脂肪、筋腱、骨骼、血液……有机结合、水乳交融,肉类才产生最佳口感。 而“人造肉”不但没有免疫系统,也没有腿、脚、翅膀……来锻炼身体。它只是在培养皿里增殖裂变,被西方食客评价为“又贵又难吃”,消费者与经销商都缺乏继续推下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