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都学派的学问与酒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
《梦华录》的争议,当代女性的困境
《梦华录》一边提倡女性要做到真正的独立自主,一边依然无法跳出对所谓优质男性的幻想,它在立意上的矛盾之处,其实和当代女性的困境是同构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乔羽:一个写过几首歌词的人
写歌词不是“锦衣玉食、高堂华屋”,而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一位网暴受害者的不幸与幸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后这两年
“为什么造谣者盯上我啊?因为我平时太注重外表了,太容易被人看到了。现在这么丑、这么邋遢,肯定没人注意到我。”被网暴之初,谷女士会责备过去的自己。 谷女士时常收到私信:“出轨了就出轨了,你还出来蹦,恶心不恶心。”“感觉你好想出名,你在炒作你自己吗?”过度维权成了她的新标签,带来又一轮网暴。 不是每一个网暴受害者都像谷女士这样幸运:“如果说最后的公诉是中大奖的话,我就是那个买彩票的人——所以我也会鼓励其他维权的人,起码去买一张彩票吧。”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
在日本,三位女性的婚育选择
在她们的经验里,日本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反而成为女性婚育的障碍。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严敏:人是万物的尺度
“一个导演能够被人记住,首先应该还是因为他的作品。” “如果允许的话,我想更多去探索一些以往综艺未能涉及的题材、未能涉及的内容,以及未能涉及的信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翟永明:黑夜与白夜,末日与狂欢
从1980年代到2022年,作家、艺术家们的灵魂在名为“白夜”的空间相互激荡,由此构筑起一些审美共识,像一块琥珀。白夜的女主人翟永明则多年如一日地在人群中穿梭。一切都在往前走,如同她的写作,“在这个过程里,我自己会有一些新鲜的感受,体会一些更深的东西,跟现实发生同步探索。我觉得至少我是在往前走,对过去的东西有所清理。它不一定更好,不一定,但至少是不一样的而非重复的东西。这是我写作的一个动力。”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无法离婚的妻子们
小林美希曾以为,制度改变,日本少子化的社会现象也会随之改变。但经过20年的观察,小林发现,就算雇佣和育儿制度有所改变,日本的生育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善。需要不断追问的是,“婚姻究竟是什么?夫妻是什么?家是什么?” “在生育问题上,排斥女性怀孕的企业之所以那么多,是因为社会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价值。”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赵毅衡:还有很多章要写
《远游的诗神》 《美国现代诗选》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这些开小差的事构筑了他的快乐,包括 《沙漠与沙》。 可是他摆摆手:“这种快乐本身只是一种小得意,没什么意思。做学问本身是很苦的,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捷径就是你瞄准一个方向,不要舍弃。一个人一辈子做不了两三件事。我写小说一两个月就结束了,从此就不写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剧艺长在,不言别离——蓝天野及他所走过的人艺70年
这几天,北京人艺举办建院70周年纪念活动,千万人在线上线下一道领略和品评经典剧目的高妙。蓝天野曾说,首都剧场的大幕拉开、剧场熄灯前,那几声提示的钟声,他听了一辈子,听出了浓浓的感情。 此刻,他也一定听到了这回荡不止的钟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