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国务院制定了一部法规
当前未成年网民已经有1.91亿,未成年人触网率达到96.8%,呈现出大群体、低龄化的特点。 虽然多级政府部门已有相关要求,但不少社交App设置的“青少年模式”适用年龄门槛形同虚设。 -
“2023年度中国邮政发行百强榜”发布,南方周末报纸、APP连续多年入选
-
“退步原来是向前”:在数字化狂歌飙进中重新发现乡村
对商家来说,他完全可以生活和工作在乡村,通过一个未必是“电脑”的终端完成运营,参加行业会议,与总部位于北上广深的APP服务商进行定期沟通。日常的工作主要是团队协作,去各个果园实地考察供应链,对接多元化的冷链物流系统。工作之余,在这个新空间里与天南海北的朋友们聚会,休闲娱乐,参加虚拟大学的学习。 -
01:36
剩菜盲盒、便利店美食爆红,这届“穷饱族”的路子有多疯?
最近被种草了“剩菜盲盒”,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所谓“剩菜盲盒”,指的是商家以“盲盒”形式打包,折扣处理当天卖不掉的食物,剩菜盲盒是需要抢购的,上架时间一般较晚,一上线就很快被抢光。 对价格敏感的“剩菜界”打工人来说,8-10点,是抢夺食物的战争时刻,剩菜盲盒既环保,又省钱,味道跟柜台上没啥差别,堪称薅羊毛的天花板。 当然,除了剩菜盲盒,作为“穷饱族”,还有许多独特的省钱小妙招:捡漏菜市场、便利店美食、App签到抢外卖券等。 -
逐一实测50家机构投教产品,喜忧各是什么?丨基金投教测评③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分别从实用性、可读性、用户反馈程度和综合观感四个维度对32家基金公司在各平台及其官方App上发布的投教内容逐一实测评分,仅有25%的基金公司的投教产品让基民在看完其技能教育类投教产品后能构建出自己的基金投资体系,内容也相当“硬核”。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个性化内容、内容广度与深度、投教形式的丰富程度、App的使用体验感和社区热度五个维度逐一实测18家第三方独立基金销售公司呈现的投教内容质量,44.44%的第三方独立基金销售公司得分在80分以上,即相当一部分第三方独立基金销售公司的App在以上五个方面都做得较好。 部分基金公司的投教产品下方则有大量基民的负面反馈。这可能与其在视频或推文最后推荐基金产品的营销化味浓有关。而基金基础知识内容的可读性或创意程度与基民的反馈情况呈正相关。 -
基金投顾,沉闷投教中的一股清风?丨基金投教测评②
虽然大部分机构设置了独立的投教部门或投教基地,但较之满屏的产品推荐页面,部分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及App的投教内容少且未在显著位置。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实测还发现,基金管理公司和独立第三方销售公司线上投教产品的形式丰富多元。然而,形式多样的投教内容并没有获得基民青睐。 尽管较之27万亿的基金总资产规模和7亿多基民,基金投顾的服务面着实微小,但随着试点转常规,买方投教很有可能呈燎原之势。 -
水滴筹上市后为何频受质疑?
水滴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保险业务,是否也与其众筹业务捆绑有关?笔者下载水滴筹APP后打开发现,在首页有“精选保险”链接,点击进入后,弹出“600万医疗保障”的保险,并显示笔者所在城市,已经有52万用户投保同类产品。 笔者刚登录APP不久,就有水滴筹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在笔者未接电话的情况下,还发来短信称:如您有筹款需求可直接回拨我的工作电话:我可协助您判断患者情况是否符合筹款发起条件,如有需要您可随时回拨。其急切撮合众筹的心态显露无遗。 水滴筹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盈利链条:以互联网公益为名,通过快速扩张,吸引大量捐赠者和求助者,最大限度促进双方“捐赠”完成,同时提供各类保险开发场景,最大程度将公益众筹用户转化为保险用户,从而实现用户数量、经营业绩及各项经营收入的爆发性增长,再上市套现,给当初巨额资金投入的风投机构以退出通道。 -
“临时抱佛脚”?生涯规划早落实,填报志愿不迷茫
考试的分数在一定层面只是“虚”的数字,而能够认识自己,从事适合自己的专业和事业,这才是最“实”的问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
换张人脸来骗你:AI技术引发诈骗潮?
“你能感觉到每天都有新东西出来,可能我们在聊天这会儿,已经有团队能够做出一个手机App实时换脸换声音,完全看不出破绽。未来10-20年,能够分辨这个东西,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技能。” -
监控学生一举一动、打分制造家长焦虑、诱导收费,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引争议
教育类APP不能成为“绑架孩子”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