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其实我和特务半点关系都没有……跑在史迪威公路前的驻印兵

“谍报队这三个字可把我害苦了,其实我们和特务半点关系都没有……现在好了,都熬过来了。”

责任编辑:姚忆江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夏婧雯 王标

1945年7月2日,云南,在河流中建造桥墩的石匠。这座桥梁延长了史迪威公路的长度。 (CFP/图)

1944年底的一天深夜,缅甸八莫的原始雨林中,20岁的侦察兵梁振奋摇着留声机,一曲广东小调《平湖秋月》在密林中弥散,伴随着熟悉的乡音,伤兵的哀吟逐渐止息。

“不要紧的,好了以后,再回来打他个狗日的!”摸着伤兵的手,梁振奋抚慰说。

几千里外,国内东线抗战正陷于胶着,在日军“一号计划”的攻势下,豫湘桂战场上国军节节退守。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陈,“自省我平生受到的耻辱,以今年为最大”。

西线抗战的缅北滇西战场,也进入决战之际。三个月后,驻印军拼死守护、抢修的“抗战生命线”——史迪威公路,终于全面通车。

此时距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已三年有余。

谍报生涯

“那种对阳光的留恋和渴望,在和平年代是绝对体会不到的,”2015年7月,梁振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一直走在史迪威公路最前面。”多年后,一种声音时常萦绕在梁振奋耳旁:隆隆的炮声和沉重的开山机声交织在一起,中印公路则从荒芜的原始森林向中国西南边陲村落延伸。

1943年底,梁振奋第一次执行侦察任务:从胡康河谷向于邦搜索。那一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抗战,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安纳吉姆”,用以保障中印公路的修筑畅通无阻,同时铺设中印管道。这几乎是中国接受外援的唯一陆上通道。

“我们的部队在前面打,中美工兵在后面修。”年轻的梁振奋紧跟着队伍前进。一次战斗中,前面的老兵突然卧倒,紧接着用冲锋枪打了一个连发。梁振奋立刻隐蔽,却不明就里,“敌人在哪里?”

“等你看到敌人,命早没了!”一名老兵说,日本兵的胶鞋如同木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