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校点兵】时间,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天然盟友”

乌云压顶的黑暗中,如何反败为胜?唯一方法是紧盯法西斯国家强点中的弱点,竭力发挥己方所长、击敌之短,力求实现“以能击不能”。

责任编辑:姚忆江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夏婧雯 王标

二战之初,挟“物资装备和武器已现代化”的自信,希特勒几乎成功闪击整个欧洲:27天征服波兰,1天占领丹麦,23天打败挪威,5天击败荷兰,击溃“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只不过39天。

乌云压顶的黑暗中,如何反败为胜?唯一方法是紧盯法西斯国家强点中的弱点,竭力发挥己方所长、击敌之短,力求实现“以能击不能”。

“以能击不能”,最初语见春秋时期《管子·七法》,是管子“兵权谋”思想的核心,他在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的多次征战中,始终强调凡事凡物必“立于谋”、“以能击不能”。

变革中的武器装备,贯穿其中的却是军事思想,“以能击不能”依旧具有现实意义。以前人们更津津乐道于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战争是由多方面影响因素决定的,强弱从武器装备角度审视,往往不足以揭示战争致胜机理的全部,因此,我们强调“以能击不能”,将思考战争的维度动态化、系统化,有助于我们对战争的认识和理解。

南方周末:二战初期,中英苏等处于劣势,节节败退,您认为当时同盟国所谓的“能”在哪里?

吴琼:&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