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系统将覆盖全球意味着什么?

根据后续组网建设计划,北斗全球系统预计将于2018年率先覆盖“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础服务;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具备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

责任编辑:姚忆江

2016年3月30日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新华社 王玉磊/图)

据新华社2017年1月10日报道,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北斗民用推进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北斗民用促进会发布了最新版《北斗导航民用服务资质单位名录》和《北斗导航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名录》。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主任付勇接受采访时表示,北斗系统投入应用以来,一直保持稳定运行,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截至目前,北斗民用用户已达到千万级。

目前,北斗全球系统建设正全面加速推进建设中。从2000年发射“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开始,中国已陆续发射多颗北斗卫星,在近期已经发射5颗北斗全球系统试验卫星。而根据后续组网建设计划,北斗全球系统预计将于2018年率先覆盖“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础服务;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具备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

因GPS刺激而生的北斗系统

北斗系统的开发,和美国的GPS系统有一些渊源。

自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70年代主导开发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以来,GPS已经经过了数代的发展,并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研制的,目的是为美国陆、海、空三军提供统一的全球性精确、连续、实时的三维位置和速度的导航和定位服务。该系统共由24颗卫星组成,分为21颗实用卫星(即导航星)和3颗备用卫星,在中高轨道运行,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内。GPS从1978年2月开始发射第一颗导航星到1993年10月,21颗导航星全部发射,GPS组网完成,开始为美国三军提供全天时导航定位服务。

GPS系统最初开发的目的完全是为美国军方服务的,后来发现这一系统在民用领域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1996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将GPS系统免费向全球开放,GPS系统很快在许多民用领域得到应用,而且带动了一个庞大的民用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中国对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出现了萌芽。代号“灯塔”的研究计划试图利用人造卫星进行地面定位服务,然而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足、科技发展落后等原因,这一计划搁浅了。到了1983年,以中国科学家陈芳允为首的科学家团体提出了双星定位方案,然而经费不足也使得这一计划胎死腹中。

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让中国意识到了GPS系统的巨大威力。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各个地区进行了高密度的空袭,GPS攻击部队提供了极为精确的导航,尤其是为美军“战斧”巡航导弹的精确打击立下了汗马功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