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口头环保派” 绿漂离你很近

“与政府的关联关系越紧密的企业,如补贴、专项等,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越容易出问题。”

责任编辑:何海宁

(农键/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3·15专题”,原标题为《【3·15】衣食住行,漂绿离你很近“口头环保派”的营销之道 衣食住行,漂绿离你很近 》)

“与政府的关联关系越紧密的企业,如补贴、专项等,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越容易出问题。”

“绿色信贷、债券都依赖于环境信息公开。投资人也很慌。”

“国际上包括香港的ESG环境、社会和管治报告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环境信息,内地还没有要求。”

拧开一瓶矿泉水、往锅里撒入糖和盐、吞下一颗药丸或是给爱人手写一封情书——这些时候,你可曾想过,生活用品的制造商和你讨厌的空气污染、黑臭河塘有何关系?

坐着电动汽车、开着节能灯、刷着环保油漆——你又是否坚信自己在为环保做贡献?

很难想象,一些生活用品的知名品牌、制造商甚至自带环保光环的企业,它们的网站、社会责任报告里充斥着环保理念和故事,企业却屡屡被环保组织举报、政府通报。

宣称环保却言行不一,它们都是这个渴绿时代的漂绿者。

不同于单纯的环境污染事件,漂绿是一种虚假的绿色营销。2009年,南方周末首次将舶来词“Green Wash”引入国内,至今发布了八期榜单。2017年,南方周末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发布2016年度漂绿榜,不同于往年的石化、水泥等重工业,本期榜单聚焦与你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企业。

漂绿竟离生活如此之近。

政府通报加严

经过近一个月的公开资料整理与采访,20个企业入榜。

看到榜单后,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和环境政策硕士项目主任张俊杰的第一反应是“跟自己理解的有点不一样”:“我理解的漂绿是伪君子、口头环保派,但是不触及法律底线。”

张俊杰曾在美国教授环境经济学,在他的印象中,西方的漂绿基本建立在环境普遍守法的基础上。而南方周末的漂绿榜单上,一眼看去大都是违法企业被政府通报。“这更像是环境违法榜单,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漂绿榜。”

1990年代,绿色营销在西方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