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名记】别以为这仅仅是楼市调控围堵“影子信贷”

对于决策层而言,简单的挤压“楼市泡沫”显然不是此轮调控的政策目标。

责任编辑:顾策

2016年11月13日,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郊区某在建楼盘。(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20日《南方周末》)

对于决策层而言,简单的挤压“楼市泡沫”显然不是此轮调控的政策目标。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改革“时间窗口”:在抑制金融泡沫、防止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同时,通过“降杠杆、调结构”建立起金融监管和房地产行业的“新型长效调控机制”。

2016年4月1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这也是自北京开启全国楼市调控升级后,首次出台全国性楼市调控文件。

《通知》要求各地要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加强和改进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改善住房供求关系,稳定市场预期。

4月7日,银监会发布《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牢牢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在分类调控基础上严禁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切实抑制热点城市房地产泡沫。

两大行业主管部门同步推出的重要文件,正式确立了在此轮楼市调控中的多方“协同作战”模式,也将此前“各自为政”式的地方楼市调控政策,纳入了统一的全国性调控政策框架。

紧接着,银监会又相继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 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等文件,针对十大重点风险领域分类施策。

自2016年9月底热点城市限购限贷,到3月中旬的北京“十日九政”(连续10天内九次出台楼市调控政策),过去半年中楼市调控“没有最严,只有更严”,已有数十个城市与地区陆续加码楼市调控政策。

但在数以百计的地方调控政策背后,包括政策执行者在内的市场各方,对此轮楼市调控的深层逻辑依然缺乏理解,各地金融监管与房地产调控政策之间也缺乏足够的协调。

正因为如此,早在2016年9月底启动的楼市调控,在长达半年时间里似乎陷入了某种“游击战”式的僵局中:在一线热点城市涨幅放缓、成交量大幅下跌的同时,涨价热点迅速扩散至周边三四线城市;新房涨幅受限后,二手房市场涨幅便开始“接力”;而当银行房贷按揭受限,打着“消费贷”名目的变相房贷随即出现……

在前期楼市调控政策不断“加码”的同时,国内房地产整体销售规模却依然增速惊人:2017年2月份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38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幅高达109%;一季度21家房企共实现合约销售6215.73亿元,同比增长近70%。

房产中介机构安居客发布的数据显示,购房者信心指数在去年11月因楼市调控下跌之后,2017年3月又回升到基准线上,64%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年房价会继续上涨。

但就在房企们“不差钱”的拍地豪气背后,支撑土地举牌热潮的融资市场却开始走入流动性紧缩的“寒冬”:作为企业融资重要渠道的债券市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