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管理、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地该如何破题

近两年,从绿盾行动、祁连山案通报到国家公园试点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备受瞩目。土地权属复杂、资金投入不足掣肘着保护地的发展。推进精细化管理存在哪些难题?生态发展理念如何与市场资源接轨?

责任编辑:汪韬 实习生 欧思绮

刘方正(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6月14日《南方周末》)

2018年迎来了最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在生态环保领域,新组建了自然资源部与生态环境部。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自然资源管理是一盘全国大棋,囊括了来自多个部门的规划和确权等职能。在自然资源利用上,急需划定严格的自然保护与开发红线,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

如何整合权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重点和难题。2018年第九届中国绿色传媒研究奖学金班将话题聚焦于此,邀请行业权威,为全国环保一线媒体记者、政府部门和环保组织宣教人员梳理自然资源管理的待解难题。南方周末记者根据现场讲授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近两年,从绿盾行动、祁连山案通报到国家公园试点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备受瞩目。土地权属复杂、资金投入不足掣肘着保护地的发展。推进精细化管理存在哪些难题?生态发展理念如何与市场资源接轨?

刘方正:范围边界与土地权属不清

自然保护地的概念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1994年提出,按照保护的主要管理目标分为严格自然保护区、原野保护地等6类,而我们国家的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试点)、风景名胜区等12类。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类似于IUCN自然保护地的严格自然保护区,即主要用来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