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坊的日与夜:广州西关老街何以成“网红”?

传统和现代碰撞、历史与现实交织,作为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永庆坊重新开放运营两年,已成为兼具“西关风味”与“现代时髦”的代表。

责任编辑:张伟贤

永庆坊的日与夜

传统和现代碰撞、历史与现实交织,作为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永庆坊重新开放运营两年,已成为兼具“西关风味”与“现代时髦”的代表。

穿过绿荫遮掩的小巷,两旁的骑楼闯入眼帘,散发着浓浓的西关味道。刚被雨水冲刷干净的街道上,早班电车安静地穿过,在早起老人的寒暄声中,永庆坊也苏醒了过来。

居民楼中的老猫还惺忪着睡眼,早到的游人便已开始驻足拍照。这里是广州荔湾区的百年老街恩宁路,转角一隅便是永庆坊,麻石板、满洲窗、油纸伞、粤剧院,旁边则是风格清新的饮品店、现代化的无人超市……

传统和现代碰撞、历史与现实交织,作为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永庆坊重新开放运营两年,已成为兼具“西关风味”与“现代时髦”的代表。

10月24日,永庆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广州考察,第一站便到了永庆坊。

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说,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恩宁路是广州保存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承载着广州千年商都的文化记忆。2007年底,恩宁路被纳入广州旧城改造计划,而永庆坊是“微改造”的首个试点项目。

2016年,万科中标永庆坊旧城改造,对片区近8000平方米进行一期“微改造”;同年9月30日,永庆坊文化创意街区正式开业。

运营两年多,永庆坊已成为广州年轻人的“网红”打卡胜地,现出勃勃生机;恩宁路旧城改造二期项目也在酝酿中,二期的面积是一期项目的十倍,耗资达十亿。

对于生长于此的老西关人来说,乡土文化和传统风俗的保存,让他们心中萦绕的那股“乡愁”有处可归;另一方面,西关旧城活化更新,利益攸关的本土居民心情既有期待又很复杂。

目前,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已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的变迁中来。

活力永庆坊

徜徉在永庆坊,扑面而来的既保留了循旧仿古的传统气息,又像大雨冲刷后的嫩芽透着一股清新,彰显着微改造后的活力与能量。

永庆坊遍布着餐厅、咖啡馆、服装、手工、艺术、创意、民宿等丰富的商业元素,其中一些建筑打通后连接起来,一楼是餐饮和店铺,上楼则是办公区域。

“感受最深的是,这里有浓重而亲切的历史感,又很现代、很潮。”小米是一位时尚博主,她带着摄影师来此拍照,已经是第二次了。

走进广东粤剧武打演员行会组织銮舆堂,在刻有书法对联的门内,小演员们穿着戏服在练习;隔壁便是当代话剧的文化剧场——西瓜剧场,形成有趣的对比和碰撞。

休闲与办公也融洽共处。“一开始以为永庆坊在老城区,不符合科技公司的感觉。但实地考察后发现,这里既保留了广州老西关的味道,也能满足办公的需要。”“80后”亮风台技术部负责人韩磊说。

鲜明对比还存在于风格清新的文创商铺与市民生活的烟火气之间。永庆片区内目前尚有12户民居;躲藏在商铺之间的住宅门前依旧晾满了衣物,一只慵懒橘猫兀自躺在阳光下打盹儿,好似这热闹与自己毫不相干。

这正是万科在微改造中刻意营造的氛围。将永庆坊打造为文化创意街区,而非一般的商业街,兼容传统与现代,商业与生活,呈现出更多的包容性和可能性。

万科广州公司人士介绍,在保留岭南特色风貌的旧建筑同时,永庆坊引入了文旅商业、众创办公、创意产业,吸引了本地居民、外来人口来此居住、创业、经商,也让市民、游客可来此逛街听曲、赏玩民国建筑、欣赏先锋话剧,或者到粤剧博物馆、李小龙祖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开业两年多,络绎不断的游客慕名而来。面积不大的老街上,三三两两的青年男女拍照驻足,吃喝游玩。

“我在网上看到的,说是有历史特色的文化老街,周末就和朋友过来玩玩”,从珠海过来的任微玩得很开心。

商家自然也乐见于此,“现在天天都有好多人来问路,我要是开餐饮店就好了。”在临近的蓬莱路五金店店主李先生语带遗憾。

在永庆坊正对面摆了个粉面摊的马师傅就很高兴,“永庆坊以前很淡的,现在真的是天天旺”,马师傅夹杂着粤语说,“现在游客逛完上下九,也会顺路来这里看看啰。”

那一抹乡愁

“以前就是老楼,破破旧旧的没什么人来参观。”在恩宁路上贩卖水果的阿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两年人也不太多,今年人就好多了”。

位于荔湾区恩宁路中段,永庆片区是典型的广州老城区,矮楼交错,树木连绵,街坊将桌椅搬到树荫下,沏上一壶茶,便又是一个下午。不需登高望远,随意那么一打眼,就能望见不远处珠江边上的现代高楼。

晚清开埠时恩宁路是中国南部的经济核心区域,侨民从南洋带来了骑楼建筑,最早由张之洞主张修建,最终形成了广州市最长和最完整的骑楼街,十三行兴盛其中,具有非常独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又沉淀了个人对社区的情感联系。对于老西关人来说,最难放下的就是对这一方记忆中乡土的深深眷恋和淡淡“乡愁”。

永庆坊永庆大街30号的“啡标”店主欧阳,就是这样一位拥有难以割舍的西关情结的老西关人。“我和我拍档都超爱这里,到恩宁路上吃鸡煲,其他地方没这么地道的。”因为这份西关情结,欧阳又将自己的咖啡红酒小店开到了永庆坊。“(拆迁的时候)其实我们不想走,就喜欢以前那样子的生活,是最有人情味的。”

“以前荔湾区很出名,骑楼、西关小姐,都是广式文化的代表,这里的街坊,男的喜欢提个笼子遛鸟,女的就喜欢坐在门口聊天,有急事走了也可以不关门。”“老西关”刘先生说。

“后来楼也旧了,人也陆陆续续搬走一些了。”说到这里刘先生又被游客请求帮忙拍照去了。

老城发展缓慢,老龄化严重,房屋损坏情况不容乐观。在万科实施微改造之前,永庆坊43栋征而未拆的房屋中,有30栋为“严重损坏”,有的已经倒塌。

改造活化势在必行,文化古巷也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只有旧城得到新的发展,才能让像欧阳这样的年轻人可以回去,才能“留住乡愁”。

“历史是往前的嘛,该修葺的就修葺,一味原地踏步就没发展了。”欧阳说,“但是该保留的必须要保留。”

三方共赢

对文化老城的修缮改造,需要考虑到更多方的因素,如何处理居民社区与商业活化、遗留文物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政府和企业的一大问题,难度可想而知。

2016年2月17日,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启动了旧城微改造项目,采用BOT模式公开招商。最终,万科中标永庆坊旧城改造项目,计划引入众创办公,青年公寓,教育营地,特色商业四大核心产业,对老街进行活化升级。

万科有关人士说,所谓微改造,就是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准则,保持原有建筑的外轮廓不变,对建筑立面进行更新、保护和整饰,保留岭南建筑民居的空间肌理,如西关大屋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内有雕花大梁,彩色雕花玻璃屏风间隔。

而在房屋内部,则引入现代建筑元素,如钢筋结构、玻璃会议室、咖啡屋,注重现代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片区历史文化建筑和文物单位,则得到修葺。永庆一巷13号的李小龙祖居,保留了浓郁的西关风;而位于永庆大街24-28号的民国大宅,富有民国特色的红砖也得到修整。

值得关注的是,微改造创新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来实现政府、民众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由荔湾区政府提出规划并公开招商,万科负责改造、建设和运营,运营期15年,期满后交回政府。

居民可自行改造,参与更新,只要改造遵循政府对基地内建筑的总体规划控制和产业经营要求。同时,居民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物业出租给企业运营,或自行出租获得收益。

“政府没有失权、失地、失益,只是用了15年时间,解决了市场资金进入,这种三方模式可为未来城市更新所借鉴。”广州一位资深城市规划专家说。

但在这种三方模式的首次试验中,也历经些许波折。

万科有关人士坦言,在永庆坊一期的微改造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有恩宁路居民反映,一期改造未公告征求居民意见,还有一些施工扰民等问题。

此外,由于面积的限制和其他因素,万科早期计划中包括的长租公寓和教育营地,均未能实现。

三方沟通和协调还在继续推进、深入。今年9月,应居民要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广州旧城更新首个公众参与平台。

目前,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的成员共计25人,其中包括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社区规划师、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媒体代表、专家顾问等,改造范围内的居民和商户代表占了14位,超过总人数过一半。

共同缔造委员会的成立,是对三方模式中民众一方力量的重要补充,显示出对“居民参与”的重要性的认识。

荔湾区城市更新局调研员江伟辉说,委员会希望建设成一处本地居民可以驻足交流的场所,共同品读旧时城市记忆,让很多想法、诉求真实表达。

“现在的变化,肯定是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欧阳说。

未来可期

《广州恩宁路永庆片区微改造实施评估研究》报告显示,原住居民也成为改造的主要受益方。

除了经济方面的推动,微改造对人口结构及数量变化也存在正向影响,因引入新型产业等原因,其人口结构正向年轻化、收入中高等化、教育水平中高等化转变。

年轻人又回来了。用欧阳的话说“其实年轻人没走,这里的年轻人是离不开这里的”。

恩宁路二期的改造也正在计划进行中,二期项目包括恩宁路以北,多宝路和元和街以南,宝华路以西地段范围内,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心已征未拆和拟复建的房屋约7万平方米,是一期面积的十倍,投资额约10亿元。

即将启动的二期改造,将由市国规委招标做实施方案,定位为广州西关历史文化创意街区,设置创意办公区、滨水文化餐饮(酒吧)配套、时尚商业(体验式)及综合配套、精品民宿等,并保留部分居住功能。

老街的保存活化,本质在于呈现特殊的地域文化,本地生活方式和文化底蕴,这也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恩宁路诸多居民、市民希望,后期的改造可设立社区博物馆,展示当地历史源流及文化传承。

正如马师傅说的那样,“这里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夜幕悄至,云集的游客陆续散去,永庆坊华灯初上,这条老街似乎又重归了闲静。

永庆坊的街道上的霓虹亮起,负责道路维修的工人赶紧趁着这个时候撬开地砖进行维修,一些商家陆续关门,留下民宿和酒吧灯光依旧。

骑楼下小店纷纷掩住了木门,恩宁路上,食客们用炭火打着鸡煲,絮絮叨叨的谈笑声听不太真切,在荔枝湾涌上散开了。

日月流转,永庆坊又将迎来新的一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络编辑:吴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