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纳入学术考评体系的障碍在哪里?

近日与友人讨论余国藩翻译的《西游记》,我们纳闷:为什么五系合聘的芝加哥大学知名教授,要把时间“浪费”翻译上,有这功夫可以写多少论文啊?

责任编辑:刘小磊

今年的政协会议上,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建议,将对国外人文社科学术著作的翻译,纳入学术考评体系。(视觉中国/图)

近日与友人讨论余国藩翻译的《西游记》,我们纳闷:为什么五系合聘的芝加哥大学知名教授,要把时间“浪费”翻译上,有这功夫可以写多少论文啊?这样的问题或许也曾闪过大学者余国藩本人的脑海,但如今看来,很少人知道余教授自己写过什么,但说到《西游记》的全本翻译,他的名字是绕不过的。《西游记》翻译当属余教授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今年的政协会议上,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建议,将对国外人文社科学术著作的翻译,纳入学术考评体系。他这么说有两重考虑,一是发展“先进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另外,要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做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类似的提案和倡议,过去也曾听说。我自己也撰文呼吁过,但都没有听到进一步的消息。

与此同时,优秀翻译人才仍在不断流失。翻译既然不算成果,学者有时间和精力,自然就花在论文写作上了。学术圈外的文学译者,更无成果考虑,而出版界给出的报酬几十年不变,只盼望译者用爱心发电。译者出自生存的需要,权衡利弊,不难做出进入其他领域的决定。

2019年对于翻译界的另外一大改变,是美国大量公版书的解冻。1909年美国版权法规定,作者对作品的拥有权为56年。该法律在1976年修订,保护期延至1998年。1998年,国会再次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