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明星科技公司:

“这本质上是因为一级市场资金充裕,但是很多项目经不起商业逻辑的考验,所以一上市就容易‘见光死’。”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瑞幸咖啡在首家门店开始试营业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上市,被称作“狂奔式”IPO。 (IC photo/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6月13日《南方周末》)

2019年一季度,10家科技公司合计亏损人民币60亿元,2018全年共亏256亿。

现在,IPO也不是融资的终点。有的公司在上市之后仍然缺钱,只能再去资本市场融资。

“这本质上是因为一级市场资金充裕,但是很多项目经不起商业逻辑的考验,所以一上市就容易‘见光死’。”

2019年5月,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先后发布了2018年财报和2019年一季度财报,南方周末记者细读了其中10家自2018年上市的科技公司财报,发现它们具有鲜明的共性:

成立时间短、上市速度快、客户体量大,但是不赚钱——2019年一季度,它们合计亏损人民币60亿元,2018全年共亏256亿。10家中仅有3家盈利,其中一家还是因为理财和地产投资。

这批明星科技公司的产生塑造了中国经济的新生态,并且因为“烧钱”数百亿,惠泽了中国互联网网民,但它们盈利甚至反哺实体经济的能力正在经受质疑。资本市场也不是最终归宿,因为盈利模式堪忧,它们大多已经跌破股票发行价。

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这些明星科技公司的价值。《经济学人》杂志在2019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揶揄:数以百万的用户、酷炫的品牌、魅力十足的创始人,最近的明星科技公司拥有一切——除了通向高额利润的路。

它们诞生的土壤是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云计算的出现,创造了移动互联的新世界。谷歌、脸书、阿里巴巴、腾讯这几家超级明星公司的出现激发了人们的野心,似乎自然垄断、高利润、轻资产、少监管,共同指向了无尽财富的秘诀。一时间,这个模式被应用到尽可能多的行业,大量资本涌入,促使它们“颠覆传统”。

六年前,美国共有这样的科技企业39家,与1990年代末期的网站前辈不同,它们没有急于冲向股票市场,而是能够私下筹集数额惊人的资金,从而规避公开上市后带来的严格监管。

但是中国的明星科技公司激进很多,这些公司不仅快速筹集数额惊人的资金,还以最快速度冲上股票市场。

(梁淑怡/图)

狂奔上市

南方周末记者选择的观察样本是,2019年在美股上市的瑞幸咖啡(Nasdaq:LK)、新氧(Nasdaq:SY)、如涵控股(Nasdaq:RUHN)、云集(Nasdaq:YJ);2018年在港股和美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