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怪、重”何其多?清理整治有多难?

这是一次迟到的整治,按照部署,两年前这项工作已该结束。

民政部表示个别地方存在政策标准把握不够准确、组织实施不够稳妥等情况,要求各地准确把握政策,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

民政部是地名工作主管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规划、公安、交通、住建、国土、水利等十余个部门在地名的命名、更名中都有发言权。且各地地名主管部门也尚未统一,在天津、深圳等地,地名的审核管理权就由规划部门行使。

责任编辑:钱昊平 实习生 朱静煊

2019年6月,浙江温州的“中瑞·曼哈顿”小区被改名为“中瑞·曼哈屯”,换下来的“顿”字被扔在路边花坛上。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4日《南方周末》)

这是一次迟到的整治,按照部署,两年前这项工作已该结束。

民政部表示个别地方存在政策标准把握不够准确、组织实施不够稳妥等情况,要求各地准确把握政策,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

民政部是地名工作主管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规划、公安、交通、住建、国土、水利等十余个部门在地名的命名、更名中都有发言权。且各地地名主管部门也尚未统一,在天津、深圳等地,地名的审核管理权就由规划部门行使。

最近一次自上而下的地名整治行动中,位于西安新城区东新街258号的皇城大厦,名称失而复得,可谓有惊无险。

2019年5月,因名称带有“封建色彩”,皇城大厦被列入新城区的不规范地名整治清单中。不过西安市民政局在审核时,又放宽了标准,“皇城”二字得以保留。

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勘界处处长李福安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市民政局后来缩减整治范围,一方面是考虑到要秉持“可改可不改的不予更改”原则,另一方面则基于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特点,对有一定依据的“皇城”“古都”等地名表示认可。最终,西安市民政局将须整治的名单从151个缩减到98个。

山东省地名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效忠对造成地名混乱局面的原因进行过分析,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到目前为止,地名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命名、更名审批制度,地名管理部门也缺乏监管手段,对各类地名命名源头无法干预,往往只能被动认可既成事实。

近两个月来,海南、浙江、陕西、福建等地相继发布了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多个建筑物、居民小区被要求更名,也由此引发了不少争议。

迟到两年,一波三折

整治的依据是民政部、公安部等六部委在2018年12月联合印发的一份文件,名为《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对“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处理,“大、洋、怪、重”分别指地名夸大、使用外文、使用生僻字词和重名的现象。

这实际是一次迟到的整治,按照部署,两年前这项工作已该结束。

2014年,国务院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2016年2月,普查领导小组就专门印发文件,要求清理整治地名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大、洋、怪、重”的提法就是那时提出的。根据时间表,清理工作原则上应于2017年3月底前完成。

但大多数地方都落实不到位。西北一省会城市地名管理部门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直到2018年底六部委的文件出台后,各地才加快推进整治工作,目前,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贰东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