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翻译的阅读:

翻译是一回事,读懂文本恐怕还是另一回事。

责任编辑:刘小磊

孙周兴现任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最近的著作是《一只革命的手》。 (资料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4日《南方周末》)

我在绍兴南部的会稽山里长大,老家离绍兴城有四十多公里。我念中学时正好是1970年代后期。当时农村无书可读,虽然老家有个优良传统,好些人家喜欢在大门上书“耕读之家”四个大字,但没书怎么“读”?我在乡下上完中学,1979年高中毕业之前根本就没看到过什么课外书。1979年去报考中专,没考上,家母就让我拜师学艺,准备当一名泥水工。拜完了师傅,有一天我竟突发奇想,跟家母说:能不能让我复读一年,也许明年就能考上了呢。家母答道:可以,但只有一年。第二年,我考上了浙江大学,自己选了地质学专业。于是就到了杭州——终于有书读了。

进校后很快对本专业没了兴趣,就自己读文学,并且写诗。混了四年,毕业时报考了北京大学诗歌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没考上,被分配到山东泰安的一个高校工作,教“大地构造”去了。又三年,考回浙江大学,成了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这回算是定了型,我终于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此后不曾离开。现在回头来看,我差点走上,但未能走上的道路有两条:一是泥水工(做好了就是建筑包工头),二是诗歌研究者(做好了就是文学系教授)。

我的专业是哲学,重点领域在德国哲学和艺术哲学。再具体点,我的学术经历可分为三步,也可以说是我的三个重点:海德格尔-尼采-艺术哲学,分别主编了《海德格尔文集》(40卷)-《尼采著作全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